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同类字作一些排列、比较、分析,采用“记住小数,推知多数”的办法,帮助记忆。例如,“ 廴”旁与“ 辶”旁,“十”旁与“ 忄”旁学生很容易混淆,把它们排列起来: 廴:建、廷、延 十:协、博 辶:远、近、这…… 忄:快、慢、情…… 由于“ 廴”旁与“十”旁的字比较少,“辶”旁与“忄”旁的字比较多,只要记住“建、廷、延”及“博、协”等少数字,“辶”旁及“忄”旁的多数字就可以掌握了。 (五)利用口诀 字谜、口诀、顺口溜、儿歌等幽默风趣、简单易记,符合学生好奇的特点,对学生识记那些比较难记的字很合适。 例如,在教学“京”字时,用猜谜语的形式呈现,先出现谜面:“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小字来帮忙”;在教学生学习“柜”字时,根据部件编出一个字谜“好大一棵树”,让学生猜一猜谜底;教学“己”、“已”、“巳”三个字时,可编出口诀“自‘己’不出头,‘已’经半出头,‘巳’时封上口”;在教学生字“裕”字时,可编一句口诀“有衣穿,有饭吃,生活就富裕”;教学“碧”字,可边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边编有趣的顺口溜“王和尚,白和尚,并排坐在石头上”等。 (六)分清字形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大量形近字的出现,学生往往容易把一些形近字认错、写错。如学了“放”再写“游”字时,经常把“游”字的右边写成“放”。这是由于比较牢固的旧知识干扰了巩固程度不够的新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彩色粉笔,把容易相混的部分标出来,比较异同。通过字形的比较,加深对字的印象。如“己(jǐ)”“已(yǐ)”“巳(sì)”,“戍(shù)”“戌(xū)”“戊(wù)”,“仓”“仑”等。 也可采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加深印象。如教学“囚”字时可告诉学生:“囚”字的大口框像围墙,围墙里关着人就是“囚”。又如教学“兽”字,教师不妨告诉学生:把“兽”字头上的两点想像成兽角,“田”当作兽脸,“一”可想像为胡须,下面则是一张嘴——“口”。 对那些结构复杂,写起来比较容易出差错的字,可用分解组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弄清它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是按怎样的方法构成的。可以从整体到部分分解,也可以从部分到整体组合。如把“赢”拆成“亡”、“口”、“月”、“贝”、“凡”五个部件,再组合,告诉学生,分解和组合时,这些字的各个部分不能移位、改向。 (七)形义结合 有些字学生常常写错,是因为不理解这些字的字义造成的。最常见的是同音字互相替代而产生的别字就属于这种情况,如“墓”和“暮”及“幕”、“在”和“再”、“得”和“的”、“练”和“炼”等。要掌握这些字,就必须让学生先把字义弄清楚,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识字教学的一开始,就要强调字形的差异,让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多分析。 对有些同音又形近的字,更要引导学生从字义上去辨别,如“炼”和“练”,“炼”是“火”旁,本义是用火烧制,比喻为对人身体和意志的考验、提高,因而“锻炼”、“提炼”、“磨炼”,必须用“炼”。“练”是“纟”旁,本义是把绳、麻或布帛煮得柔软洁白,练过的布帛,多指洁白的熟绢,引申为熟练、多次,因而,“练习”、“训练”“熟练”就要用“练”。 成语中的错别字,有的也是由于学生不明白字义而造成的,如“不胜枚举”的“枚”字,应向学生解释“枚”是一个量词,相当于“个”的意思,这个成语原意为“不能一个个列举出来”。这样一解释,学生就不会将“不胜枚举”,误写为“不胜没举”或“不胜每举”了。 (八)集中消灭 把学生作业、作文、试卷中的错别字,收集整理出来,分批集中,写在学习园地里或用纸打印出来,叫学生集体辨认、订正,或将错别字夹在句子里,叫学生改正。 消灭错别字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如低年级采用拆字拼音游戏,中高年级利用墙报、学习园地举办“错别字病院”,也可开展纠正错、别字竞赛、游戏等有趣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纠正错别字的积极性。如举行“改错别字大王”比赛,将有错别字的卡片一一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举手改正,最先改对的学生得到字卡,活动结束后,得卡片最多的学生为本次的“改错字大王”。还可组织“送错别字回家”的游戏,事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队,在黑板上画出几个大圆圈,写上小队名,代表他们的家;然后教师依次出示有错别字的卡片,学生把找出的错别字贴到自己“家”中,最后哪一家的错别字多,哪队赢。 另外,可根据错别字的不同类型,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如选字填空、组词造句、偏旁归类、填写偏旁等,通过反复练习,能提高学生纠正错别字的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