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问题教学的关键是教师以问题为线索组织学习活动。“问题”如何获得既有教师有目的有情境的设问,又有学生在教师激发下的提问,目的都在于让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产生求知欲,主动深入进行学习探究活动。 【关键词】问题教学 提出问题 激发问题 “有问题”的高中地理教学,这个说法没有任何问题,其含义是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问题教学实践。 问题教学,即教学内容以呈现或激发问题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在释问和设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在教学中有提问了,有问题了,就属于问题教学,关键在于教师是否以问题为线索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 一、教师提出学习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是指由教师将教学重难点内容设计成若干学习问题,帮助学生以问题为线索完成学习任务。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所以说有了“问题”,学生才有学习的欲望,有了“问题”,学生才有探究的目标。 1.通过地理影像提出问题。 地理事物演化的时空范围广大,与学生日常生活距离较远。用有关影像资料,可以在课堂有限的“时空”内形象生动地展示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特点,降低学习难度,便于规律把握。 例如进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时,可设计观看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地球表面昼夜长短变化情况的三维动态视频这样一个学习过程,提出一些学习问题: ①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有关系,南半球呢? ②当太阳直射回归线,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极昼极夜范围。 ③赤道全年昼夜状况。 ④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状况。 2.通过模拟实验提出问题。 用实验的方式,重现自然地理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论文检测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和理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制约的本质关系,即地理原理与规律,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所以倡导模拟实验,其原因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任务量大,而且一些地理事物演化过程的时空范围十分广阔,这往往需要对地理实验活动进行裁减加工,如微型化、便捷化、模式化、缩时化等。模拟实验就成为一个良好选择,在很短的时间内清晰呈现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和探究。 如对于“水循环环节和类型”的学习,可以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实验材料:准备三个花盆,分别编上1号、2号、3号,1号盆内表土均被绿草所覆盖,绿草的高度明显低于花盆边沿高度。2号盆仅装大半盆清水。3号盆内注入适量的水,另外准备一个明显小一点的花盆,在盆内装入一些干燥的沙土后放入3号盆内,保证水位明显低于内盆的边沿。透明塑料薄膜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