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据“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纲要精神,对“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资源开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基于能力培养”的资源建设目标,技术手段除了传统的网络建设外,还采用3G、4G、无线WIFI等现代通讯方式和移动终端结合,最大化地提高课程资源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 C语言程序设计;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碎片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5?0057?02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以及“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机思维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相关教学资源理应跟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本文就“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资源开发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一、指导思想 (一)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和非计算机类专业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计算机技术课程,授课人数一般在1000~3000人左右,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思维解决专业工程领域问题的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和课程教学的重要性。然而,自1999年起,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大,长期以来教学受困于师资紧缺、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匮乏、教师精力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关注的对象往往是少数主动好学的学生,而大部分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却很少能得到教师的学习指导,导致大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动手编程能力普遍较差,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造成企业用人难、学生就业难的矛盾现象。因此,在信息化时代,高等学校的教育如何与信息技术结合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个人认为这是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二)教学资源开发应能满足创新教学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致是“集体讲解-课堂练习-上机实验-辅导答疑-考试”,这种以教为主,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适应教学状态,不能做到个性化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过程,致使发现问题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较差。根据多年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经验以及该课程特点,学习借鉴国内外的资源建设成功经验,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在线学习-在线讨论-模拟练习-上机实验-集体讲解-考评结合”。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借助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优质的教学资源应具备“学思结合”,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平台上共同参与讨论,达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 (三)教学资源应能获得学习情况反馈 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不是把学生送上网,让学生自由学习,而是要跟踪其学习轨迹,做好数据分析,获得学习反馈,以帮助改进教学。教学资源只是知识来源的保障,在线课程教师的作用仍是不可替代,它起着导航学习的作用。因此,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发中要考虑到信息反馈,如学生在教学资源平台上注册、搜索、访问、学习甚至是互动留下的数据,获取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资源使用情况数据,为教学的改进提供第一手资料。 (四)教学资源建设平台应具有一定的智能化 由于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使用教学资源过程中不是简单的浏览或下载,经济学论文而是要让学生在使用资源平台的过程中动态地感受到它的智能性和学习的导航作用。因此,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资源开发中需要设计智能化的平台,以满足学生在网上学习编程时感受到老师的指点,好像在与大家一起学习。这点是智能化的教学资源平台与传统教学资源平台的重大区别,也是整个教学资源建设中的亮点。 二、具体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