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算法描述与设计》是高中一年级数学里面的课程,这门课程是高中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笔者根据教学目标,对学情、教材进行了分析,然后对这个模块的教学进行了设计,最后根据教学效果展开了评析。 关键词:数学方法 教学难点 基本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1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经过9年的数学课程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于数学方法的解题能力,有了一定的算法基础,但缺乏对算法的较系统的概念认知,对算法没有较深入的理解。针对教材提出的教学目标,本模块教学的难点在于:①如何使学生对有一定了解的算法学习产生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②如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其思考问题的习惯,并能对算法做出简单的评价;③如何使学生知晓本学科的基本结构及各子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教材分析 (1)教材通过“实践”活动,请学生回忆数学课中学过的算法,并谈谈自己对算法的理解。在对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时,《数学3(必修)》为《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模块的先行课,但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是《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在先,《数学3(必修)》在后。基于教学实际,不能从“实践”活动引入课题,且“实践”活动的内容也不能抓住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2)教材通过“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算法+数据结构=程序”来说明算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刚刚知晓了“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的学生来讲,并不能单单只从这些文字性的说明就能理解个中缘由。 (3)巩固练习中所给出的“实践”活动有:求解水仙花数、凯撒密文的加密原理、桌面小时钟问题。水仙花数问题在程序结构上属于循环结构,且基于学生现有的算法水平不能进行多样化的设计,只能在算法描述方法上起到一定的巩固作用。凯撒加密原理需要给学生补充ASCII码的知识内容,且学生不了解“字符”数据类型的相关知识,用自然语言对“PROGRAM”字符串进行密文转换难度太大,实践活动的目标很难达成。桌面小时钟程序给出的是分支结构的流程图,程序实现时仅用了一条简单的时钟状态转换语句,且程序代码由多个子过程组成,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没有帮助,且易使学生在学习伊始就感受到阻力。 3 教学设计 3.1 教学目标 3.1.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什么是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2)能够对设计的算法做出简单的评价。 3.1.2 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了解常用的算法描述方法,让学生学会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来描述算法,帮助学生建立算法思维模式。 3.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求知欲;(2)培养学生乐于发现、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严谨的的思维习惯。 3.2 教学过程 3.2.1 实践活动——为培养算法思维创设环境
活动内容:求1+2+3+……+99+100的和活动1:请尝试用多种方法求解活动结果:高斯法、公式法、累加法、奇偶相加等活动目标:点题、引出概念——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内容: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活动2:用文字形式表述解题步骤(分组活动)活动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