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私有云中,通常会定义IP地址资源池和VLAN ID资源池,以便将可用的IP地址和VLAN ID分配给特定业务应用,但通常不会将某个服务器虚拟化群集的网络接口带宽定义为带宽资源池,因为在私有云中通常不会限制某个业务应用所占用的网络带宽;而在公有云中,就非常有必要定义带宽资源池,以便将带宽分配给特定的虚拟机使用,从而避免影响其它租户的服务质量。
3.2 容量匹配原则
容量匹配原则是指在规划资源池时应注意不同功能资源池间容量的相互匹配。即使要定义为资源池的资源能力,也需要关注其能力容量;而在某个资源池扩容时,相关的资源池容量也需要对应进行扩展。不同资源池容量匹配应遵从木桶原理,即1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如某个由20台物理服务器构成的虚拟化计算资源池,如果按照7:1的虚拟化整合比进行估算,可支持140台虚拟服务器运行,对应IP地址资源池则需要140个可用IP地址;20台物理服务器总的上联网络带宽应满足140台服务器的通信需求;如果每台服务器的平均存储空间为200GB,则对应的共享存储资源池可用容量应为28TB。过多或过少的匹配资源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或短缺。
同时,资源池间容量的匹配是动态的,不仅在周期性的资源池建设规划时需要关注资源池间容量的匹配,在资源池系统运行过程中,资源管理人员也应随时关注各资源池的容量使用情况,随时补充短缺资源。
3.3 一致化原则
一致化原则是指在规划资源池时,对于构成某个资源池或某类资源池的构成组件应尽量一致化,以减少构成组件管理能力上的差异,降低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资源池是数据中心广泛使用虚拟化技术后新出现的管理对象,而原有的管理对象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可能由于虚拟化实例构建的便捷性,导致虚拟化实例的数量有爆发性增长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运维管理团队的工作压力。应用一致化原则,可以减少资源池构成组件的类型,减少备品、备件的品类,便于在保证系统整体可用性的前提下,实现运维流程的标准化和简单化;同时能够降低资源池组件管理接口的复杂程度,有利于资源分配管理和资源池构建管理自动化工具的实现,从而通过自动化工具提高资源管理效率,减轻运维管理团队的工作压力。
4 规划实践
上述资源池规划原则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业务支撑中心在资源池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而形成的,其对资源池建设工作发挥了指导作用。
按照安全性分类原则,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业务支撑中心规划建设了4大类资源池,如图1所示,并按照服务水平分配原则设计规划了不同的高可用性解决方案。目前系统中资源池主要分类包括:
(1)通用资源池:由于系统资源比较紧张,目前部署重要系统和一般系统(包括业务支撑重要系统、一般系统与管理支撑重要系统、一般系统),通过资源池内部高可用性来保障业务的连续性。
重要系统:不承载关键业务/功能,对公司业务运营、客户服务具有一定影响,其发生灾难或故障时,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公司业务生产运营和客户对公司的感知。
一般系统:不承载关键业务/功能,对实时性要求不高,其发生灾难或故障时,不会影响客户对公司的感知,基本不会损害公司利益。
(2)专用资源池:部署核心系统(包括业务支撑核心系统与管理支撑核心系统),通过负荷分担和集群部署等技术,实现系统的跨机房容灾能力。
核心系统:承载关键业务/功能,对公司业务运营、客户服务具有重要影响,发生灾难或故障时,将严重影响公司业务的正常生产运营,严重影响客户对公司的感知。
(3)测试云资源池:部署各类测试系统。
(4)桌面云资源池:部署桌面云系统,通过部署桌面云架构保障系统可用性。
在通用与专用资源池内,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业务支撑中心还按照服务水平分配原则规划设计了不同的资源池系统,其构架方案如图2所示,在满足不同业务类型支撑需求的基础上降低整体建设成本,同时根据阶段性建设原则,综合考虑业务需求的紧迫程度和各类技术风险,制定了分阶段的建设计划。
在每种类型的资源组建设过程中,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业务支撑中心按照服务水平分类原则和一致化原则,通过服务器配置的高低搭配,使构成各主要资源池的服务器型号保持在3种型号以内,从而简化了运维管理复杂程度,也降低了自动化管理工具——资源池管理平台的软件开发难度。
5 总结
通过在资源池建设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建立上述资源池规划与建设的总体指导性原则,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业务支撑中心资源池体系建设不仅能够全面支持业务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同时能在大幅降低IT总体拥有成本的基础上具备了实现IT资源动态与灵活调度的能力,为实现资源交付、调度与构建的自动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通过持续的资源池管理平台建设,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业务支撑中心已经初步实现了主要资源池资源管理的可视化和端到端全流程管控,全面提升了IT资源的交付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清金,张云勇,潘松柏,等. 云计算与新一代电信IT支撑系统研究[J]. 电信科学, 2010(11): 39-42.
[2] 蔺华,杨东日,刘龙庚. 大师访谈——云计算推动商业与技术变革[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11-15.
[3] 雷葆华,饶少阳,江峰. 云计算解码——技术架构和产业运营[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4-6.
[4] 周洪波. 云计算: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44-47.
[5] 赵艳玲,李战宝. 云计算及其安全在美国的发展研究[J]. 信息网络安全, 2011(10): 83-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