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基于生态思想的语言规划研究

时间:2014-09-11 14:20 点击:
【摘 要】近年来语言生态这个学科已慢慢成为国内外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作者通过梳理、阐述语言生态思想的起源、发展、影响,提出当前语言规划过程中存在的种种语言问题,结合语言规划理论,最终提出从生态学

  【摘 要】近年来语言生态这个学科已慢慢成为国内外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作者通过梳理、阐述语言生态思想的起源、发展、影响,提出当前语言规划过程中存在的种种语言问题,结合语言规划理论,最终提出从生态学视角研究语言规划、解决语言问题是一种可行并有效的研究方法。该研究在定量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基于生态思想的语言规划研究应更多关注定量和统计研究的方法。 

  【关键词】语言规划;语言政策;语言生态;语言多样性 

  0 背景 

  从美国语言学家Haugen 1959 年第一次提出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至今,这个学科的发展也有近50 年的历史了。[1]伴随着全球化所带来的种种语言问题,如何在继承语言规划研究者几十年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求更适宜的语言规划架构,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从一些学者对语言规划的定义可以看出,从20世纪90年代起,语言规划领域的学者对语言生态和语言多样性的关注越来越多,有学者认为所有“语言问题”的共同核心是多样性,因此语言政策的根本使命是多样性的管理。Mühlh·usler[2]认为:按照生态学的观点,语言规划已不再是一种流水线式的作业过程,而是一种旨在保持人类交际系统最大多样性的活动。刘海涛[3]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语言规划的新的认识,其中的“语言规划是对语言多样性的一种人工调节;语言规划不是要消灭语言的多样性,而是要保护这种多样性;语言规划也应该考虑受众的感受,考虑规划行为对整体语言生态系统的影响”都反映出语言生态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规划研究的重点问题。 

  1 生态语言学的发展 

  从20 世纪70 年代起,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与日俱增。人口的急剧增长、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污染、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导致生态环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全球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多样性损失严重,许多生物物种濒危。许多语言学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开始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语言与生态的关系,以语言多样性为核心思想的语言生态观越来越引起语言学家的关注和重视。生态语言学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 ,简称EL) ,又称语言生态学(Ecology of language),是语言学和生态学结合而形成的语言研究新兴领域。“语言生态”是指特定语言与所在族群、社会、文化及各种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存发展状态。[4]Mühlhaüsler[2]指出,语言环境涉及语言与现实世界和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语言多样性的重要性等方面;世界上现存的各种语言构成了语言生态。 [4]Haugen[5]在《语言生态学》一文中提出要“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他的语言生态隐喻学说奠定了语言生态学研究的主流模式。1990 年,M. Halliday在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强调语言学家不可忽视语言在生态问题中的作用,语言研究者对语言和环境的关系问题应当作出新的思考,从此产生了生态语言学的另一研究范式。奥地利生态语言学家Fill[6]认为Haugen[5]与Halliday 的论文引出了人们对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把生态学作为一种隐喻来理解,也就是说把生态学理解为环境中的语言,这种方法关注语言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着力于调查、记录及拯救地球上濒危的语言;另一种是从生物的角度来看待生态学,认为语言在环境发展与环境恶化问题上的作用和影响是不难发现的,而对环境问题进行语言研究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在随后数年中,又有不少学者发表论文、专著探讨此方面的问题,如,生态语言学读本:语言、生态和环境(Fill & Mühlh·usler)[7];语言规划与语言生态:语言规划的当前问题(Liddicoat & Bryant);语言进化的生态学(Mufwene);语言生态(Palmer);语言规划与语言生态(Mühlh·usler)[8];生态语言学研究发展状况及未来的展望( Fill,1996);对语篇的生态批评分析(Jung,2001;Gerbig,1993;Mühlh·usler,1996)等等。在诸多论著中,1997年,Kaplan 和Baldauf 的《语言规划:从实践到理论》[9]一书是对语言生态的研究贡献最大的著作之一。该书在考察现有各种语言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规划的生态观。本书当中的诸多变量是描述语言状况时应该考虑的关键因素,如,“语言消亡”、“语言变化和语言扩散”、“语言融合”、“语言接触”等。最后作者还提出了语言规划的生态模型,并且用生态理论分析了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的语言生态系统,这对于其他国家语言生态系统的描述,有较大的借鉴意义。这两位作者2003 年所著的《太平洋地区语言和语言教育规划》[10]一书的第12章对语言生态的模型又进行了充分的描述。国内方面,许多学者对语言生态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2 基于生态思想的语言规划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起,语言规划领域的学者对语言生态和语言多样性的关注越来越多,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语言规划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在语言生态思想的视角下,语言规划被看作是与自然生态因素和文化生态因素息息相关的一个过程,它关注的是如何确定这些维持语言多样性的生态因素和保持语言多样性最大化的问题。因此,语言多样性被看作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前提。基于生态思想的语言规划,简称生态语言规划(Ecological language planning)的重要任务是调查语言和其他参数之间的生态链接以减少语言问题的发生。因此,生态语言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加强对特定生态环境中的语言多样性和这些语言之间链接的系统和环境的支持,达到一种生态的平衡而不再需要任何管理。 

  基于生态思想的语言规划和以往的语言规划研究是不同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生态语言规划与传统语言规划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规划的目标,多样性而非仅仅标准化;第二,规划的方式,集体参与胜过于专家管理。传统的地位规划关注的是个体语言的等级地位,生态地位规划(Ecological status planning)的目标在于达到不同语言地位之间的最大平衡;传统的本体规划更重视个别语言系统的标准和规范问题,而生态本体规划(Ecological corpus planning)关心的不仅仅是语言的标准化问题。[11]生态视角下的语言规划还具备以下一些特点:不仅仅考虑系统内部的因素,更重视外部环境;对单一文化主义危险的认识;对自然和人力资源限制的认识;长远的眼光;对促进健康生态的因素的认识。

  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语言规划研究时常受现代语言学中结构和生成学派假设的约束,生态语言学的出现为语言规划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机会,学者可以从生态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以往语言规划的实践,同时针对语言问题提供了更全面更丰富的解决办法。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