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鸡油黄”是博山琉璃中最为名贵的一种色料,因其色泽、油润度酷似母鸡腹中鸡油,故得其名。清代宫廷造办处玻璃厂在乾隆以后,生产过这种琉璃色料,为清代宫廷专用贡品,又称为“御黄”;又因其品质可与玉相媲美,故又得“黄玉”之美称。本文通过对博山“鸡油黄”周而复始的发展历程的阐述,见证了其价值的珍贵,从而对“鸡油黄”这项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值得社会各界和业内人士深思。
关键词:博山;琉璃;鸡油黄
中图分类号:J5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8-0152-01“鸡油黄”是博山琉璃的一种名贵色料,色呈明黄为正色,光泽晶莹,温润凝重,抛光后,似被酥油浸透,滟滟欲滴。清代宫廷造办处玻璃厂在乾隆以后,生产过这种琉璃色料的单色瓶、碗之类,为宫廷专用贡品,不过传世的不多,后世对其十分珍视,称其为“御黄”,其品质可与玉相媲美,又称“黄玉”。又因其色泽、油润度酷似母鸡腹中鸡油,博山人则给它取了一个更为形象的名字,叫“鸡油黄”。
博山“鸡油黄”,石以为质,硝以和之,礁以锻之,铜铁、丹铅以比变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铜铁、丹铅则不精,再加黄金、砒霜多和而成。用它制作的花瓶等物,就象玲珑剔透的玉雕一般,且华丽高贵,深受清代皇室人员喜爱,成为清代皇家收藏、奖赏和馈赠的贵重礼品。曾被列为清代宫廷贡品之一,并有数件被视为珍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至嘉庆、宣统朝代的历经百余年间玻璃制作工艺进入了衰退期,工艺水平逐步下降,以至很多独有的配方及技术流失失传,“鸡油黄”工艺也不例外。
到了民国年间,博山的鸿升东、仁和成、庆和诸炉户都辗转得到了“鸡油黄”的基本配方,试图熔炼此料,因研制鸡油黄花费很大,且技术难以掌握,多数人都为此半途而废,后来,只有鸿升东一家取得了成功。鸿升东业主周之渭在研制鸡油黄琉璃色料的过程中赔掉了五亩地,成功后,由于“鸡油黄”产品价等美玉,十分昂贵,不仅赚回了研制投资的费用,还得到了很大的利益回报。因研制“鸡油黄”的费用大,成功的希望又很渺茫,故久久无人再敢问津。这些鸡油黄琉璃产品大都以很高的价格卖到国外,被国外收藏家视若拱壁。于是在国外出现了一个传说,说是博山熔炼“鸡油黄”的技术是“传媳不传女”,这就给博山“鸡油黄”增添了神秘色彩。
1971年外贸部门要求博山美术琉璃厂恢复鸡油黄料的生产。于是该厂专门成了研制小组,经半年多的反复试验,1972年取得成功,吹制出了第一批鸡油黄料瓶坯,经过精雕细琢于打磨后拿到广交会上,一时引起了外贸市场的轰动。但由于“鸡油黄”配料昂贵,制作难度大,且配方只有几人掌握,又因受当时的技术及环境条件限制,所制作而成的鸡油黄琉璃产品均为配方及窑炉变化偶然所得,存在着非常大的不确定因数,因此,业内有“十炉九不成”一说。“鸡油黄”在烧制过程中还必须把握精确的火候,瞬间成色,所以迄今为止鸡油黄琉璃产品都不可能成批生产,偶得色正之佳品,均成为海内外收藏家争相高价收购的瑰宝,同时也成为当时政府赠送友人的高级礼品。
1997年博山美术琉璃厂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又因各方面大环境的影响而宣告破产,关于鸡油黄琉璃的所有生产技术资料也随之流失殆尽,“鸡油黄”琉璃生产一度中断。后有国内其他省市琉璃行业的人士,将博山“鸡油黄”琉璃残片带回本地研究,并生产出了“鸡油黄”(黄料)琉璃产品。但由于原材料、配方、调色、窑炉温度等技术方面都与博山“鸡油黄”有所差距,故其产品的色、润、音都无法与博山“鸡油黄”相媲美,也只能称之为“黄料”或“黄色的琉璃”。
博山美术琉璃厂倒闭后,原博山美术琉璃厂退休工人孙即敏和其弟原博山美术琉璃研究所所长、现为淄博爱美琉璃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孙即杰(中国玻璃艺术大师),对博山鸡油黄琉璃生产技术的流失,深感惋惜,决心重操旧业,潜心研究,把博山“鸡油黄”发扬光大。凭借对博山“鸡油黄”的了解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历经近十年的反复实验,耗费精力资金无数,终于在2007年研发成功。该产品问世不久,很快就被业内人士和收藏人士所关注,并有数件产品先后被日本、香港等国内外收藏家、博物馆视为珍品收藏。
2011年博山“鸡油黄”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认可批准,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专利;2013年又被山东省淄博市政府批准为: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以上只是笔者对博山“鸡油黄”肤浅的了解和认识,其周而复始的发展历程和珍贵的价值,如何将此项工艺更好地传承与保护也值得社会各界和业内人士深思! 同时,更需要业内有志之士的潜心研究和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维用.博山琉璃.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