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消费也在不断的高涨。小学生开始越来越注重个人形象及对物质的追求,随之而来的是小学生的消费越来越高。这种高消费心理对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业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消极的影响。本文则是从小学生高消费的原因分析出发,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小学生 高消费 心理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收入的增加,一些家长给子女的零花钱越来越多,少年儿童对物质的要求、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小的时候没有过上好的生活,现在有条件了,就应该满足孩子们的要求;有些家长则忙于事业,对子女的学习与生活照顾不周,只能在经济上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铺天盖地的消费广告难免对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的小学生们产生刺激和误导作用,我们的身边出现了一些“出手大方”、满身名牌、追求享受攀比的小款爷、小公主。 据统计,七岁到十二岁的中国城市的儿童人均月消费额已将近九百人民币,而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压岁钱、零花钱竟达50亿人民币之多。可以看出,现在的小学生的消费已成了一种高消费,这种高消费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受了的。据网上调查所统计,小学生的消费包括饮食、学习、娱乐及日用品等方面消费。其中学习消费占40%、饮食占35%、日用品消费占10%、娱乐消费占8%。 1 小学生高消费的成因分析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消费群体,具有其特殊的消费心理,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所以造成小学生高消费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1 社会生活大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不良的社会因素的影响。炫富思想、享乐主义价值观、奢侈腐败的生活方式的报道,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生活观、消费观。另一方面,大众传媒的影响。各种广告以各种方式环绕在我们周围,电视、报纸、广播、网上甚至是建筑物上都是广告,这使我们的消费观念导向一种品牌的消费。 1.2 家庭教育的缺失。第一,家长不正确的消费行为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消费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消费观念。如果家长对物质要求高,娱乐项目多,讲求享受等,这必然也导致孩子的消费需求也会很高。第二,家长的补偿心态。“再苦不能苦了孩子”,生活条件好了,对孩子的要求通常是“有求必应”,认为孩子应该“会花钱才会赚钱”,“等他们长大赚钱时自然就知道钱的来之不易了”。这种溺爱心理使孩子从小不懂得劳动艰辛,缺少责任意识,错误的观念滋生小学生贪图享乐的思想,助长了学生的乱花钱的风气。[1]第三,家长错误的教育观。现在的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用物质奖励来强化学习,无形中也强化了孩子对物质的关注,不利于孩子健康消费心理的形成。第四,家长的自卑心理。有些家长怕孩子被人瞧不起,不想让孩子丢了面子,实际是更是怕丢了自己的脸,因此在孩子的吃、穿、用方面和其他孩子攀比,这种错误的做法会影响着孩子的消费行为,更是加深了孩子的不健康的攀比心理。 1.3 学校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各个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小学生的消费观念也不例外。一方面,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一个学校的风气、或是班级的风气也会影响着小学生的观念,如果校风、班风不正,那么就会使一些学生形成比物质享受的不良风气。另外,教师的教育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 1.4 小学生个体素质的影响。小学生个人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自控能力缺乏,从众心理严重;虚荣与炫耀心理的表现;缺乏自信心,小学生把消费看成是自我表达与认同的主要方式。[2] 2 引导小学生健康消费的建议 引导小学生健康消费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所应承担的共同责任。因此,我们必须对小学生引导其消费方式。 2.1 优化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2.1.1 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倡导节约型社会。要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勤俭节约的氛围。从小培养孩子节约的消费观念,让每个孩子都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中茁壮成长。[3] 2.1.2 加强大众传媒对科学消费的宣传。舆论宣传部门要对小学生消费进行科学的引导,介绍有关资源、生态环境的状况,使小学生从小就形成资源节约和忧患意识。广播、电视、报刊中不利于小学生健康消费的宣传要坚决取缔。 2.2 加强学校的消费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消费。学校教育具有权威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故可利用其优势引导小学生正确消费,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2.2.1 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无论是家庭条件好坏,都不能让小学生养成随便消费的恶习,要让他们懂得尊重父母的劳动。同时学校还应教育小学生,消费要适合自己的正常需要,如饮食、书籍、穿着要符合自身的正常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