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老师必须遵从教学原则,放开学生的手,让学生自由行走在求知的道路上,发挥自己的个性特征,寻找到本该属于自己的知识。 【关键词】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放开;学习主人;教学新思路 在我国辽阔的疆域里,从雪域高原到江汉口,从草原大地到南方水域,尘封多年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占据着教学的主流,它牢牢地把学生禁锢在有限的学习空间,很大程度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限制了学生个性的成长,何不是对学生是一种“扼杀”。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懂得聆听学生倾心的呐喊或因背负的喘息。 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任何背离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都是失败的教学。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则是发展的引路人。语文教学必须贴近学生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和谐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学习轨迹,变被动为主动,逐步建立或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求真务实,兼顾个体差异及各种心理特征,有的放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多渠道多方面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巧设导语,课前激进”。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教学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整合学生原有的知识与能力,充分调动情感与态度等因素。小学生的语文知识通过多侧面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基础,在某些文化领域已经形成独有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拓展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课前预习指导,扫清基本障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如我在教学湘教版四年级二期《爱是什么》一文时,我是这样做的:导学、蓝天给雄鹰展翅的空间,大地给小草生命的沃土,大海给鱼儿温暖的怀抱,灯塔给船只远航的路标……从小到大,我们时刻都生活在爱的包围——父母的叮咛,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帮助……同时你也在把爱施舍于别人:对伙伴的关怀,给花草的爱抚,送亲人的微笑……是呀,爱让我们成长,爱给我们快乐,那么“爱是什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爱、感受爱的?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脚步去体验爱的力量吧!接着、出示预习提纲。(1.通读课文,理清生字新词;2.找出作者所感受到的爱的描写)。在一番导语和预习之后,学生已经提前进入了文本,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这样上课时就游刃有余。“见风使舵,课中置入”。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很精彩,语言优美,琅琅上口;形象生动,扣人心弦;哲理深刻,发人深思……语文学习应该成为学生畅游语言世界,体验生活,感悟人性,实现心灵沟通的一次快乐的旅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联想,在读中品美,在读中创造,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身临其境,文人相通。 比如《多梦的季节》一文,因为该文是一首儿童诗,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题材,就是专为儿童而作,诗歌中很多地方都是符合儿童的心理,贴切儿童的实际。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读的力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受——“眼看着小树,伸展着茂密的树叶;眼看着雏鹰,独自去遨游蓝天。只是太阳惊奇,我们有了沉默的白天;只是月亮发现,我们有了多梦的夜晚……”通过诵读这样一些优美的语句,学生就会在读中有感而发,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懂得了少年儿童在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下逐渐成长并有了不同的理想和追求。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深切地感悟了文本,感受了生活,从中懂得“光阴寸短,少年易老”的道理。 “顺水推舟,课后反刍”。每一个终点都是新的起点,学习应该像老牛吃食一样,及时反刍。学生学习亦是如此,一堂课只有善于总结,才会有提高。学生的总结,既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综合,又是下一个学习过程的起跑点。教学习中当学生、教师、读本之间的对话达到颠峰时,一些生成性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洋溢万分。教师应该给于机会,让学生自主总结,在情感中得以升华,在学法上得以概括,与读本对话将会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自主学习才能落实到贴切处。比如《开国大典》一文中,当课文最后描写到“游行队伍分别向东城和西城走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时,庆典活动已经戛然而止,但是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的问题。这时学生的感情已经达到高潮,我们就应该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及时给予学生自由思考并总结的时间:为什么“开国大典”如此盛况空前?它留给我们的是怎样的启发教育……?通过教师及时引导(来之不易,用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从而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 放开学生的手,还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顺应教育的新思路,是时代在呐喊,是学生在呼唤。“虎皮鹦鹉之死”让我们懂得任何“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结局都是惨烈的。只有把学生放进浩瀚的知识海洋,让他们自由吮吸知识的养分,健康成长,才会撑开教育的蓝天,展翅翱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