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所院校最核心的价值理念。构建良好的高职院校精神文化,是一个不断生成、积累、创新的过程。根据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特殊属性,职业院校须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其精神文化在学校与企业、人文与技术、隐性与显性、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交汇融通。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144 — 02 校园文化是生长发展在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每个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独特办学理念、道德规范、组织制度,它是体现全校师生价值取向的学风、教风、校风、师生的精神风貌以及学校所具有的独特校容校貌等所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其中,精神文化位于其核心地位。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生存压力,无论是从历史发展角度而言,还是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构建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无疑已成为每一所高职院校树立品牌形象,持续未来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高职院校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体系、道德风尚、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倾向、人生态度、政治观念等,它是一种隐形的文化,既不独立存在,又无处不在,是职业院校在长期的文化演进中,对各种优秀的文化进行传承和积淀并最终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主要包括学校目标、办学思想、学校精神和学校风气四个方面。作为一种思想思想意识形态而存在的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所院校最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因此,一定精神文化的构建是区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乃至不同高职院校之间最为重要的地方。近些年来,高职院校的发展不可谓不壮观,在高校招生规模上,高职院校早已占据半壁江山,然而,与日益健全的校园硬件设施以及不断丰沛的师资力量相比,高职院校在追求精神文化内涵、塑造价值恒力方面明显不足,由此而造成的社会偏见、“千校一面”的情况也不得不发人深省。笔者认为,要想构建良好的职业院校精神文化,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首要的便是明确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是一切先进文化必不可少的本质属性,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也不例外。这里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一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必须切合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要求以及现实需求,与主要关注对未知知识探求的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倾力于对已知知识的应用。同样,在不同的高职院校之间,由于行业、地域等原因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职业院校也应具备该行业、该区域特有的精神文化气质。二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务必要实现与职业的对接,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点是最大的实践性。正如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所阐述的那样“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1〕。 2.全面性。高职院校在办学性质上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因此,其精神文化的提炼就仍需体现大学教育所应具备的基本要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亲善”〔2〕,职业院校不只是培养能工作、会技术的职业人,而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优秀的职业人。这在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中体现为内容上的全面性,即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的协调发展。高职院校在强调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己任的同时,还必须体现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以及职业观。“做事之前,先学做人”这是一切教育的宗旨,更是高职院校扭转社会偏见的着力点。此外,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全面性还表现在覆盖范围的全面性,即一校的精神文化必须是该校全体师生,全部教育管理者和参与者的共同价值认同。 3.隐匿性。精神文化之于校园文化正如空气、阳光之于大树,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无时无刻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成长与发展。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同其他各类精神文化一样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隐匿性,这种隐匿性不仅体现在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之中,还体现在高职院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当中,更是贯穿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建设、制度建设以及行为建设的各个层面。 4.发展创新。发展是指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也是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和根本动力。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实现文化的自觉、自信。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必须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不断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更好的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经济要求,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二、高职院校精神文化构建的路径探求
构建良好的高职院校精神文化,是一个不断生成、积累、创新的过程。根据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特殊属性,职业院校须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其精神文化在学校与企业、人文与技术、隐性与显性、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交汇融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