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支护参数的确定 在支护方案确定为人工挖孔悬臂桩之后,需要确定的就是具体桩径、桩长、桩间距、嵌固深度等重要参数。为保证支护结构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都能满足要求,支护参数的确定是在以下几个重要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 (1)在工程竣工后,沿着基坑的长度方向有铁路车辆在基坑内部频繁进行调车作业,需要严格控制悬臂桩顶部的水平侧向位移,以保证铁路车辆安全运行的铁路限界。(2)在确定悬臂桩的嵌固深度时,嵌固稳定安全系数按照安全等级为二级进行取值,即Ke取1.2;同时嵌固深度应满足不小于0.8倍的基坑深度(即0.8x3.25m=2.6m)。(3)在进行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验算时,圆弧滑动稳定安全系数按照安全等级为二级进行取值,即Ks取1.3。(4)悬臂桩的桩径宜大于或等于600mm,桩中心间距不宜大于桩径的2.0倍。(5)桩身钢筋的配置、冠梁的设置以及其他附属结构根据有关规范进行计算和执行。 计算过程在本文不详细列计,经多次试算确定支护结构的主要参数为:桩径采用1.1m,桩间距采用1.5m,桩长采用6.5m,嵌固深度3.25m,悬臂长度3.25m。 根据以上参数,利用理正软件电算法计算桩顶的水平位移为11.88mm;根据《基坑工程手册》得知,本工程情况下,悬臂桩顶部的水平位移报警值为15mm,大于电算值。因此该支护方法及支护参数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6.实测变形分析 为了日后对桩顶的水平位移进行观测,在工程地点附近的固定建筑物上设有观测点。工程竣工后,分别在竣工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了桩顶水平位移的观测和记录,得到的数值相差不大。最小值为1个月后的观测数值(6.5mm);最大值为6个月及12个月后的观测数值(8mm),竣工后6个月和12个月的数字相同,时隔半年水平位移没有变化,说明此时水平侧向位移已经达到稳定,并且小于电算值和报警值,完全满足使用要求。因此本工程采用的支护结构形式及参数的选择是安全合理的。 7.结论 本文通过工程实例,以定性分析的方法确定“人工挖孔悬臂桩”作为该工程的支护形式,并按照规范的要求通过定量计算的方法确定了支护参数;之后对桩顶的水平位移变形进行理论验证,且和实际观测数值进行对比,充分表明此种支护形式对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是安全、经济、合理的。希望本文能为类似情况的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2]刘建航,候学渊。基坑工程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