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需要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的平等对话与合作。一方面,教育理论是一种假设,这种假设需要在实践中验证,教育理论的实践是一个不断修正和丰富理论的过程;另一方面,教育实践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问题,也需诉诸教育理论。故欲实现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理论和教育实践者的实践的相互转化,需要两个主体的平等对话、交流与合作。具体而言,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需要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理解和接纳彼此的“存在”,需要双方能就各自的困惑进行平等交流和共同研讨。只有这样,教育理论才能引领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才会充实和发展教育理论,以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相反,“眼中无他”的各自“单线发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更无法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 由于理论研究者接触实践的机会远少于教育实践者,因此,应该加强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和中小学的联系,发挥高校的专业引领作用,促进“理论进校(中小学)”,让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共同研讨和改进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这一方面能提高中小学实践者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教育理论研究者接触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与合作,有利于实现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理论和教育实践者的实践的相互转化。 三、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误区 我们追求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希望“转化”能使二者的发展更具科学性。但在认识和理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时,还应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首先,我们不能带着“教育万能论”“教育理论即为真理”“教育理论应具有十足的操作性”这样的期望,去宣扬“教育理论有用论”。教育理论可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但并不是为解决教育实践中所有相关问题而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这二者在其自身的领域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并非“转化”二字便可以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 其次,关于教育理论研究,我们应区别学科基本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并不是所有的理论研究都是为实践服务的,学科基本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的研究领域不同,它们与实践相互转化的程度也应是不同的,应用理论研究更强调与实践的联结与转化。在倡导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浪潮中,不同类型的理论研究者要做好自我工作或任务定位,不能为了实践而实践,谨防对教育实践采取一种单向迎合的态度,所有的理论研究者都去追随“实践风”。 教育理论立足于现实与教育理论屈从于现实是两回事。理论研究并不是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而生,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者应在遵循各自研究领域的规律的前提下,观照彼此的发展方向,丰富自己的研究任务和领域,如此科学发展,方能滋养彼此。 参考文献: [1]高维.谁的理论?谁的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申.现代教育管理,2011(12):6-7. [2]杨春英.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理性转化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7. [3]范远波.论教育理论实践指向的缺失.教育发展研究,2012(9):10. [4]杨小微.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实践立场及其表现.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4):6. [5]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再寻找.中国教育学刊,2001(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