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相互转化 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探讨由来已久,学者们对二者的关系众说纷纭。从横向来看,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或侧重点,形成了“指导说”“中介说”“实践优先说”“统一说”“双向说”等多种学说;[1]从纵向来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活动的日益扩展和丰富,人们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识也在日益深化,其认识站位也更加理性和“宽容”,彰显了更多的教育情怀。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是两个断裂层面上的东西,也不是单纯的指导与被指导、检验与被检验的关系。它们是人的“拥有物”,故而,教育理论与实践表现为三种关系: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理论与其实践的关系、教育实践者的理论与其实践的关系以及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理论与教育实践者的关系。[1]我们通常所讨论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第三种类型。笔者试图基于前两种关系来讨论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理论与教育实践者的实践相互转化的条件。尽管它们分属于不同的主体——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但它们有着共生的基点——人。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主体活动的研究使得二者的联结与转化“有路可走”。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是历史之趋 教育产生之初,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基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或在社会实践中对教育的思考,形成了关于教育的一些认识。那时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是同一个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处于自然的统一状态。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一部分人脱离教育实践,专门对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与建构,教育理论开始相对于教育实践独立发展。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也随之紧张起来,出现了“教育理论无用论”“教育实践无理性”等观点。[2-3]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各司其职”,对彼此的做法颇有微词,甚至相互指摘。他们这种“不和谐”的关系,妨碍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联结与转化。教育者处于对教育理论与实践极端关系的“狂热”追寻阶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开始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行理性反思,由对理论与实践单方面重要性的强调,到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探讨,二者的相互转化是必然趋势。 如今,教育理论研究者将自己的研究与实践联系起来,走近或走进实践展开研究。[4]从研究方法上看,实证研究也不断盛行。这说明“实践”在理论研究者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育理论研究具有了一定的“实践性”。另一方面,“行动研究”“教育反思”成为教育实践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一部分。这是他们对自己实践活动的反思与总结,并试图将其上升为理论的过程。另外,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对基础教育的引领在不断加强,教育实践者诉诸教育理论、求助于教育专家的愿望也在不断增强,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开始交流、对话。教育理论与实践有了相互转化的可能,而且这种可能已经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探讨理论与实践“谁优于谁”已经没有意义。故而,我们应该跳出这种论争,回到理论与实践的原点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升理论研究者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者的理论意识,并增进二者的交流与对话,这是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必由路径。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