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建筑论文 >

探析地表建筑对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2)

时间:2014-09-25 15:59 点击:
4. 影响因素分析? 地表建筑对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影响包含诸多复杂的因素,比如建筑本身特性,地震频波特性、土体非线性情况,以及地表空间和地标建筑的尺度和规模。本文由于篇幅的限制主要讲述了建筑自振周期、相对位
  4. 影响因素分析?
 
  地表建筑对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影响包含诸多复杂的因素,比如建筑本身特性,地震频波特性、土体非线性情况,以及地表空间和地标建筑的尺度和规模。本文由于篇幅的限制主要讲述了建筑自振周期、相对位置变化、建筑埋深、建筑跨距、地震波形等因素的影响。?
 
  4.1 建筑自振周期因素的影响。?
 
  (1)为了分析比较建筑自振周期对地下车站的影响,采用两栋不同层数的建筑试验,其中建筑物的高度分别为:6层和12层,建筑层高为3.6m,三跨层平均间距为6.4m。建筑物梁结构界面尺寸为400mm×600mm,柱子截面为800mm×800mm,建筑模型的确定采用上述方法,经过必要的分析和计算能够准确分析车站相对位移和动内力相应变化?? [3]?。地下车站墙体动内力峰值如表1所示。?
 
  表1 地下车站墙体动内力峰值表
 
  部件名称 内力 工况1 工况2 工况3
 
  El-?Centro波 M 218.6 303.07?
 
  38.6 303.4?38.67Q 166.2 222.43?
 
  33.66 215.68?29.6
 
  N 200 316.7?58.40 338.68?69.34
 
  表2 地下车站结构构件动内力峰值表
 
  部件名称 内力 工况1 工况2 工况3
 
  El-?Centro波
 
  M 218.7 303.07?
 
  38.6 288.1?
 
  31.6
 
  Q 166.4 222.43?
 
  33.66 220.2?
 
  32.3
 
  N 200 316.7?
 
  58.40 285.4?
 
  42.7
 
  (2)如表1所示,地下车站内部构件动内力和无地表建筑工况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当建筑物层数增加到一定层数的时候,内动力范围会有所减小。综合上述,在一定范围内,建筑层数增加其内动力会有所增加,但是到了某个转折点,建筑层数的增加将不会影响地下车站结构。可见当地标建筑自振周期和地震波特征周期相近的时候影响相对较大。?
 
  4.2 建筑相对位置因素的影响。?
 
  (1)地表相邻建筑之间的相对位置采用净距离来描述,具体到本工程是邻近建筑物柱体和地下车站之间的水平距离。将无地表建筑的情况定为工况1 ,地表有建筑物,净距离为5m的情况定义为工况2 ,地表有建筑物,净距离为10m的情况定义为工况3,地下车站结构构件动内力峰值一览表如表2所示。?
 
  (2)从表2可以看出,地标建筑和地下车站净距离增加,侧墙内动力逐渐减小,换句话说也就是建筑净距离越大,对地下车站结构动力影响越小。?
 
  4.3 建筑埋深因素的影响
 
  建筑埋深地下的深对地下车站结构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通常情况下,钱买隧道受到地震影响的风向北大核心期刊要高于深埋建筑。本文以埋深5.0m、15.0m、20.0m、25.0m为例考察了埋深因素的影响。经过实际测试可以发现建筑框架4个角点的位移基本一致。建筑埋深增加会导致建筑结构各项指标相应降低,所以适当的建筑埋深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影响。埋深深度达到15.0m的时候,结构相应大小处于同一等级。埋深达到20.0m范围之内的时候,建筑物结构响应降低,如果埋深深度达到30.0m以上的时候,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4.4 建筑跨距因素的影响
 
  建筑跨距能够影响建筑结构承载能力,特别是在静力负荷作用下,设计人员为了取得最大的建筑空间会扩大建筑空间,但是随着跨距的不断增加,柱承担的有效负载会增加,造成建筑结构不安全的情况。所以在实际工程中,建筑设计人员可以通过改变柱形式,比如采用双柱取代单柱,来增加柱子之间跨距。经过测试对比结果可以发现建筑结构跨距影响建筑结构内在动力,柱内剪力和顶板内弯矩都有所增加。地震波的作用主要是侧向负荷,轴力增加不明显,增加柱间跨距对整体地下车站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概括来说,跨距大小虽然对车站结构的动力响应没有明显的直接影响。但是,随着跨距的增加,结构内力显著增大。如果考虑竖向地震荷载作用,有可能产生危险内力。?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