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房地产的大量开发,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旧城的开发建设存在一定盲目性。同时,旧城改造也给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带来了空前的破坏。对重要的遗址尽量原地保护或与城建结合保护,对无法就地保护的采取异地迁建。那么,在旧城改造中,怎样对待历史文物,如何保护历史文物呢?下面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历史文物;旧城改造;保护;规划 前言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35%以上,快速城市化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将引领城市建设量的进一步攀升。由于对我国这一史无前例的快速城市化过程尚缺乏系统成熟的理论研究和高效适用的调控机制,其衍生的负面效应也正日趋突出。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代表的传统城市,普遍经历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尖锐矛盾冲突,城市建设性破坏随处可见,许多古城的名胜、遗址、古迹乃至传统社区、特色格局已不复存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1 文物保护的意义 城市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的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城市遗存的建筑作为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城市人文环境的具象载体。它像树的年轮,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像一本书,积淀着城市的文化,它是人类过去生存状态、创造力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有力物证,它带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印记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财富,其固有的文化特征,蕴含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文物的价值在于:a. 它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它所具有的时代特征,能帮助人们具体地、形象地认识历史,帮助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b.它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许多历史街区和古迹既是先人活动的遗存,又是今人生活的空间,它们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居民的思想、智慧、生活气息,它们夜以继日地诉说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c.它是城市文化得以延续的活教材。它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上延续我们的城市文化甚至生活本身,使现代人能触摸到传统文化尚未消逝的“心跳”。d.它是城市个性和特色的基石。文化底蕴是体现城市个性、构成城市特色的基本条件,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根本特征。因此,文物非同寻常的价值决定了文物保护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保护文物是抢救城市濒危的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历史文脉,实现城市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对于增加城市的文化魅力、促进城市旅游发展具有特殊的环境价值。同时它也是向人们进行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珍贵的历史史料。 2 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 旧城区是文物最为集中的地方,同时也是房地产开发的集中地段,因此文物的保护也就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城市规划本身作为 一门预测性科学的局限性或不确定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冲击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 城市规划编制前瞻性不足,编制思路跟不上时代步伐。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总体规划的周期性调整往往滞后于城市社会的迅猛发展。某些城市的总体规划仍沿用单一中心的规划布局和传统的城市扩张模式,以致城市中心区功能过分聚集,“单一中心”模式造成的城市“摊大饼”式扩张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使文物及其环境保护状况日益恶化。 城市设计手法趋同,“千城一面”现象严重,城市特色凸显危机。城市设计模仿严重,缺少创意,追求大体量的建筑物、大规模的建筑群,导致城市定位脱离实际,城市建设走入“千城一面”的怪圈,城市特色大打折扣。文物多被淹没于新建筑群中或成为孤立的陈列品,其历史文化内涵无法得到突出体现。
建筑设计缺少文化内涵、缺少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建筑设计过分强调个体的面孔与性格,追求形式上的独特和怪异,却很少考虑它与城市的文化关系,大部分设计既无历史文化内涵,也无建筑创作意境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