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职; 学生管理工作;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提高办学质量的主体性工作,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是促进大学生提升素质、成长成才的有效路径。高职院校要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研究和解决学生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最基本的管理保障 一、当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现状问题 1.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落后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和高职学生处于主从关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集教育、领导和管理于一身,占据着管理的主导地位,高职学生只能处于被教育、被领导和被管理的被动地位,这种主从关系忽视了高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不易于调动高职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并会导致高职院校管理人员重理论轻实践,重事件和物品的管理而轻对高职学生的指导、教育和服务,致使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流于形式,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学生管理工作体制不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上大都实行二级管理体制,即由学校的学生处(部)领导,院(系)学生管理办公室、以及承担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或班主任具体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等工作。这种体制看似有着明确的层次,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倾向行政管理,辅导员或班主任这一层级不能很好的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往往事倍功半,管理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同时,学生管理体制在横向协作上也存在弊端,学生管理部门、教学部门、后勤部门各司其责,彼此间缺乏沟通,而且教学和后勤部门认为学生管理与自己无关,因此,当有问题出现时,就会出现互相推卸责任,极大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3.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 学生管理是一项集教育与管理为一体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批具备良好道德修养和较高个人素质、经过专门培训,并获得相关学科学位的专业人员。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辅导员队伍中,年龄年轻化,缺乏工作经验;大部分的辅导员都是非专业出身,而日常事务性工作繁杂琐碎,使得辅导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进修以提升工作能力,更好的适应学生管理工作。还有很多管理人员只是把辅导员岗位作为跳板,并未把学生管理工作当作自己的最终目标。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当前学生管理现状问题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需要认真分析。 1.专职学生辅导员队伍相对薄弱,绝大部分高职班主任都是兼职班主任,而且是年轻人居多,缺乏学生管理工作的能力和经验,而且兼职班主任多是教师系列人员,忙于教学工作,在学生工作上投入的时间相对偏少,对学生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良好沟通,其上岗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在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求教师必须有当班主任的经验,出发点不同造就了在以后学生管理工作中认真负责态度的不同。 2.学生素质多样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严重的压力。 随着教育的规模扩大,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招生是面向全国招生。因此高职学生生源质量,例如心理状况、学习能力、家庭背景和入学成绩等方面呈现多样化和不断复杂化的趋势,现在大部门都是 90 后的学生,是中国计划生育制度下的独生子女,他们个体之间差异十分明显,追求自我,在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很少考虑他人感受。因此在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群体,例如学习困难生、心理障碍生等。 3.社会文化不良的一面引发了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中新的问题
当前网络的开放性和普及性严重冲击着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现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学生几乎都是生活在网吧雨林之中。在多数高职学校的周边到处都是网吧。据笔者调查,我院大多数学生表示都喜欢上网吧,其中上网成瘾天天都泡网吧的占 20%;周末全天上网的占 34%;不喜欢上网,从不去网吧的基本上没有。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天天想着都是大话、梦幻、穿越火线等网络游戏,根本没有学习的心情。而且属于一传十、十传百的连锁效应,好像不玩网游就和同学没有共同语言似的。这些负面的社会影响,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淹没”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于学校的思想德育工作教育,学生们通常都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的敷衍着,并不会把老师的苦口婆心放在心上,引发了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