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变量:本文采用总资产额,总销售额,总税金和企业平均从业员工数量作为影响利润总额的主要控制变量。 由于大中型企业的上述指标数值较大,为了降低回归分析中的异方差性,同时使回归结果更容易解释,本文对上述指标全部采用对数形式。 从表1的描述性统计和变量相关矩阵可以看出,通常认为影响企业经济绩效的指标与本文所采用的指标之间都有较高的相关系数。本文中用于度量环境规制强度的企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价值也与企业竞争力指标(利润总额)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说明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四、分析结果 本文利用stata11.2对本文所要考察的几种关系进行了回归检验。通过豪斯曼检验,我们发现本文的模型适合使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所以对各种假设关系方程进行了回归检验。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正如M2所示,作为环境规制衡量指标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价值与利润总额在0.1%(p<0.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意味着企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价值的提高将带来企业竞争力的下降,所以假设1得到支持,即环境规制带来企业竞争力下降,环境规制强度越高,企业竞争力越弱。从M3我们看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价值及其平方项均不显著,说明本文的假设2,即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呈U型关系的假设并未得到数据的支持,尽管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价值及其平方项具有使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呈U型关系的符号。从M4可以看出,作为企业创新代理变量的企业创新投入的系数符号尽管为负,但并不显著,这说明没有理由认为企业创新投入会显著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从M6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创新投入与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价值却有显著的正向关系(p<0.05),这说明虽然我们难以判定企业创新投入是否能够给企业带来较高的竞争力,但却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固体废弃物综合的利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企业的环境规制效应。从M5可以看出,创新投入的系数并不显著,但与M4中的系数符号相反,这说明,在存在环境规制的情况下,企业或许可以从创新投入中获取某种竞争力。所以,假设3尽管未得到数据支持,但仍可能有理由认为企业创新投入会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也与M4的结论一致。从M7可以看出,企业固体废弃物综合的利用价值与创新投入的交互项并不显著,说明对于假设4:相对于低企业创新资金投入,高企业创新资金投入对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调节作用更强的假设并未得到支持,尽管交互项具有预期的符号。 五、讨论与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环境规制对于企业竞争力在相当强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负的影响,研发资金的投入与企业竞争力未见明显的关系,研发资金的投入使得环境规制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并未显著改变。另外,环境规制变量与研发投入变量的交叉项使得环境规制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的改变甚小,这说明研发投入在环境规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中可能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但鉴于交叉项的系数不显著这一点来看,不能得出研发投入在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的结论。前人研究发现通过"三废"收费并不能显著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促使作者思考能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更有效的环境规制指标。但通过本文分析发现,作为环境规制强度代理变量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价值也对企业竞争力具有负向影响。因此本文认为,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需要切实找到能真正衡量使企业实现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双赢的关键指标。 1.本文的贡献。以往文献在考察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时曾提出过用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价值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代理变量。但有研究者只是通过这种指标描述性地从逻辑上论证了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几乎没有研究者做过这方面的实证检验。因此本文将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价值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代理变量,并检验了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这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用能考察企业污染物自净能力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价值更贴近于环境规制的目标,这对于要求企业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价值,降低企业污染的外部性,具有实质性的现实意义。 2.本文的局限性。首先,衡量企业环境规制强度的有效指标历来具有争论,更有研究者曾对于"三废"收费作为企业环境规制强度的有效指标提出过质疑,要求探索更具说服力和科学性的衡量指标,本文在这种呼吁(下转第14页)下思考并探索了另一种衡量环境规制的指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价值),所得结论支持了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呈负向关系的结论,这说明我们还未对实现企业环境绩效与企业经济绩效双赢提出更有效的洞见。其次,由于本文数据来自各种统计年鉴,数据样本有待进一步加大。最后,笔者认为,本文找到了一个更贴近公众心理感知用于衡量环境规制的指标,其科学性和有效性还有待今后研究进一步检验。 3.未来研究方向。近年来已有不少关于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的研究,但得出的结论不一,很少有研究在实证上得出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实现双赢的结论。对于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应该呈现怎样的双赢状态已有众多文献可供参考,但究竟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双赢状态,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笔者认为,研究可从以下几点入手:(1)继续探讨能有效衡量环境规制的有效指标,使得这种指标不仅能有效衡量环境规制强度,而且能充分体现企业对于环境污染的自净能力,最大可能降低企业污染的外部性;(2)或许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之间只是存在"满意"法则,并不存在最优的均衡状态,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实现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次优均衡的路径状态;(3)尝试从企业竞争力的约束条件入手,分析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的微观作用机制,为提高环境规制设计的科学合理性提供理论支持。继续探讨能降低企业污染的基础研究,探索如何更有效地降低企业环境规制成本,提高环境规制附加产品的价值,促使企业实施自愿性环境管理,使环境规制不仅成为提高环境绩效的有效机制,而且成为提升企业经济绩效和竞争力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Jermy A. Epidemiology: It's not easy being green.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2010,8(7):467. 2. Porter M E, Van der Linde C. Green and competitive:ending the stalemate.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73(5):120-134. 3.付京燕,李丽莎.环境规制,要素禀赋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管理世界,2010,(10). 4. Low P.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nvi- ronment,1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