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榜小编回答:
这一条基本方略关涉写作学习活动的对象与主体。
写作学习的对象为需要学生掌握的写作的知识、技能、策略和态度。根据活动理论的取向,这些知识、技能、策略和态度应融于真实的写作任务情境之中。也就是说我们追求的是任务型写作。任务就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娱乐的活动中所从事的各种各样有目的的活动。任务型写作学习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利用或模拟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娱乐活动中各种各样需要写作介入的活动,将写作学习融入其中,把写作学习与学习者现在或将来的日常生活中的写作应用结合起来。
理想的写作学习任务具有双重取向。一是学习取向。作为学习任务,它有明确的学习对象。写作学习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能动的学习活动,其目的是指向学习者主体对写作知识、技能和策略的掌握,指向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需要明确让学生学习“哪些”知识、技能、策略和态度。这里需要指出,这里的明确不一定都是预设中的明确,也可以是课堂中的当场明确。二是交际取向。任务的设计与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运用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写作活动趋于一致,具有特定的功能情境,有具体写作目的,有明确的读者。因此,当学习取向的写作活动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时(如学生给某个真实的读者写一封信以作书信写作练习),它就有了双重身份:既是交际取向的写作实践活动,又是学习取向的写作实践活动。同样,当交际取向的写作实践活动被赋予了学习的意义时,它也就同时成为学习取向的写作实践活动。交际取向的写作实践活动和学习取向的写作实践活动是相互沟通的、相互促进的。在交际取向的写作实践活动中提高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的提高又更有利于展开日常交际活动。因此,写作学习的任务既是学习情境,又是功能情境。正是这种功能情境成为了写作知识、技能和策略的应用情境。
在进行写作学习任务设计时,我们不但要关注学习内容的确定,任务情境的创设,还需要关注主体情境的影响。不能把握好写作学习主体的需要、兴趣、驱力等内在因素,不充分考虑学生与写作学习任务相关的生活经验和言语经验,写作学习任务的设计是没有根基的,是无法获得理想效果的。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内容背景经验是完成写作学习任务的重要条件,而关于读者的经验、写作内容生成经验、文章结构经验、语言经验等将直接影响写作学习任务的完成。
因此,设计写作学习任务时,理想的做法是:在充分考虑主体情境的基础上,将作为学习对象的写作知识、技能、策略和态度融合于具有特定的任务情境之中。
实施“融汇写作学习内容于特定的任务情境之中”这一基本方略,可以促进写作学习具备活动理论所倡导的“活动”的关键特征。
它强调了活动目的性和意识性,它以写作的知识、技能、策略和态度为学习对象,以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为目的,有利于“实践性”之一“自觉能动的活动”的实现。
任务设计的交际取向,重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强调了将有关写作领域的知识与对应的交往活动相结合的重要性,拓展了写作学习的时空,有利于“实践性”之二“情境性活动”、“实践性”之三“现实的感性的具体的活动”、“整体性”之一“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构成整体的活动”、“建构性”之三“动态性活动”的实现。
学习设计充分考虑主体情境,视学习者为学习的核心,重视学习者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文化特征(主体情境)对写作学习的影响,有利于“建构性”之一“主动建构的活动”、“实践性”之一“自觉能动的有目的活动”、“整体性”之一“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构成整体的活动”、“社会性”之一“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的活动”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