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是生长在胃黏膜黏液层的一种细菌。在成人中的感染率高达40%~60%,“口—口”、“粪—口”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感染有家族聚集现象。当人们共用碗筷时,唾液里的细菌可通过饭碗、筷子等餐具互相交叉传染、传播。一旦感染,若不治疗,则终生存在。此外,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相关。如长期吸烟饮酒、常进食高盐及烟熏煎烤食物、不良饮食习惯如不吃早餐、饮食不规律、吃饭速度快、暴饮暴食、吃剩饭菜等。
举措3:综合治疗
国内资料报道,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癌发生率为4%~7.1%;而国外资料报道为8.6%~10%。故此,我们不要当胃炎是件小事,有时候往往因为忽略这种小毛病而导致大的问题发生。最好是积极就医,配合治疗,改善自我的饮食习惯,来预防胃癌的发生。
1.抗菌治疗:因萎缩性胃炎主要由HP引起,故首先应进行抗HP治疗。临床实践证实,单用一种抗HP药,其疗效远逊于多药同用。目前,首推三联疗法疗效最好,方法是:①胶体次枸橼酸铋(德诺)+甲硝唑+阿莫西林(或四环素),疗程2周。这种方法优点是HP治愈率高达90%左右,主要缺点是副反应多(达20%)而重。②丽珠得乐+替硝唑+克拉霉素,用药1周,HP根除率90%~95%,疗效颇佳且很少有副作用(三联疗法可参阅本刊2006年第1期37-38页)。
2.对症治疗:(1)上腹隐痛时选用抗胆碱药物,如普鲁本辛、阿托品和654-2等。(2)胃酸缺乏者,可口服0.5%稀盐酸或胃酶合剂;也可小剂量肌注五肽胃泌素,这种治疗方法可使胃酸增多,症状改善。(3)与自身免疫有关的萎缩性胃炎,可服激素强地松,以促进炎症消失。(4)腹胀、嗳气者,可选用多潘力酮(吗丁啉)或西沙必利(普瑞博思)等胃动力药。(5)保护胃黏膜的药,可选用硫糖铝、胶体果胶铋、胃膜素、叶绿素、猴菇片、麦滋林-S、甘珀酸钠(生胃酮钠)、乙氧连氮等。
3.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痛”、“痞满”范畴。临床上以胃脘胀满、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为主要表现。可进行辨证施治和分型治疗。①分型治疗。有人将本病分为肝胃不和型和胃阴不足型,前者可用胃益方剂,后者用胃安方剂,与对照组比,两者均取得了较明显的疗放。②中药治疗。中药抑杀HP高度敏感的药物有黄连;中度敏感的有黄芩、大黄、黄柏、桂枝、丹参、元胡、生地、甘草等。中药抑杀HP讲究整体观念,既重视细菌作用,又注意宿主整体免疫反应及局部微环境的动态变化,除选择杀灭HP的药物外,还可通过提高机体防御机能(免疫机能)等手段,达到清除HP的目的。
我们根据其病因病机,提出“治胃六法、重建脾胃生理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疏肝和胃法:肝主条达,七情郁结最易伤肝伤脾,调畅气机、情志,协助脾胃之气升降有常,是消除胃脘不适的最基本方法。疏肝和胃法常用于以下主证:胃脘胀痛,以胀为主,或攻窜两胁,或胃脘痞满,恼怒生气则发作或加重,嗳气则舒,胸闷叹息,纳呆腹胀,排便不畅,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药用:柴胡、芍药、佛手、香附、陈皮、枳壳、甘草等。
养阴益胃法:主要适用于胃阴不足型。表现为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嗳气、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薄苔少苔,舌面有小裂纹,脉小弦或细数。治以养阴益胃。药用: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石斛、芍药、甘草等。
健脾温胃法: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日久不愈,脾胃阳气虚弱,阳虚生寒,胃络失温;或脾胃素虚,均可致该证。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按,食欲不振,呃逆嗳气,脘腹胀满,面色无华,四肢无力,日久可消瘦,大便稀溏,手足冷,畏寒,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沉弱无力。治以温胃健脾。药用:炙黄芪、桂枝、白芍、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甘草、干姜、良姜等。
化滞开胃法:饮食不当,暴食多饮,饮停食滞而致胃中气机阻塞所致。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弦滑。治以消食导滞,开胃止痛。药用:山楂、神曲、半夏、陈皮、茯苓、连翘、莱菔子等。
泄热清胃法: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而致胃痛。表现为胃脘灼痛,心烦易怒,反酸嘈杂,口干口苦,脉弦数。治以清胃舒肝泄热方法。药用:青皮、陈皮、丹皮、栀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