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之成,往往由于气滞血结而始,因血滞必气滞,血瘀必气结,因此治瘀先治气,活血先行气,考本方由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综合加味而成,可见以活血化瘀为主,合以理气解郁为辅,即有寓行气于活血之中,使郁结之气得散,已成之瘀从气而化,已散之瘀不因气结而复聚,从而改善及解除气结血凝的病理状态,转化为气畅血行的生理状态,由此认识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一书中所创立的理气逐瘀和补气化瘀二法,确有启迪后世疗瘀血理论的发展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3、逐瘀须顾扶正 使用本方一定要有确切反映血瘀气滞的证候,才为遗方用药的依据,不能捕风捉影。《血证论》说:“克敌者存于将,祛瘀者赖于正,不补血而祛瘀,瘀又安能尽去。”这说明血瘀必然导致血虚,而治瘀者除急性病或形气俱实者外,一般均宜在扶正的前提下进行活血逐瘀,活血逐瘀之品,多有消散攻伐之性,若长时使用,易于伤正,不仅有损于气,必将更夺其血,有血实而瘀者可行之,设血虚而瘀者用之,势必更虚。 一切病经久不愈,前人有“久病入络”,亦可随证兼治其瘀,但久病必虚,不可不虑,如本文案三乃虚实夹杂之症,虽治其瘀,而又补其虚,故《血证论》又云:必“补泻兼行,则瘀既去而正不伤。”此种论点确属临床经验之谈,极应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