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医学论文 >

益气活血降浊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60例

时间:2015-04-07 10:41 点击:
摘要: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降浊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2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降浊饮,两组患者均给药治疗6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降浊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2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降浊饮,两组患者均给药治疗6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并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对照组的68.3%(P<0.05);两组患者TG、LDL-C、T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治疗组TG、TC、LDL-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HDL-c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 益气活血降浊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有较好的疗效,可明显降低血脂水平。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益气活血降浊;阿托伐他汀;血脂 
  中图分类号:R543.5 R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1-0012-03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不稳定斑块与急性脑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急症密切相关。颈动脉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因颈动脉位置表浅且运动较少,此处斑块比较容易检测,可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一个窗口,并可作为预测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证据之一。因此,治疗和预防颈动脉斑块是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益气活血降浊饮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为2009年8月-2013年2月本院门诊或住院患者,论文范文共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40岁~78岁,平均56.5岁;病程1个月至20年,平均5年;合并高血压病28例,冠心病19例,糖尿病13例。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41岁~80岁,平均54.9岁;病程1.5个月至18年,平均4.8年;合并高血压病29例,冠心病17例,糖尿病者14例。两组性别、年龄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依据《超声医学》拟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2mm有粥样斑块。 
  1.3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符合诊断标准;年龄40岁~80岁;观察期间停用其他降脂药物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所致的继发性高脂血症。 
  1.4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汀钙片(立普妥,辉瑞制药,20mg,每日1次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益气活血降浊中药,药物组成:黄芪45g,当归10g.赤芍20g,丹参30g,山楂20g,茯苓15g,泽泻15g,水蛭10g,陈皮15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口服。两组均治疗6个月为1个疗程,除规定用药外患者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者给予降糖、降血压药治疗。患者在治疗期间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伴随疾病所用药物均与治疗前保持一致。 
  1.5观察指标 颈动脉超声检查由高年资医师专人操作,采用飞利浦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Hz,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动脉(CCA)、CCA分叉处,颈内动脉颅外段纵横轴实时二维图像、舒张末期测量CCA分叉处近端1cm、CCA分叉处以及颈内动脉起始段1cm后壁IMT,双侧各测量3次,取平均值。斑块面积计算:分别测定每个斑块的三条直径,选择数值最大的两条径线作为长宽,并相乘计算出斑块面积。于服药前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10mL,3000r/min离心5min,血浆置于-80℃冰箱内保存。采用酶法测定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 
  1.6疗效判定标准 颈动脉斑块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制定。显效:斑块消失、减少或缩小50%以上;有效:斑块减少或缩小30%以上;无效:斑块减少或缩小29%以下。 
  1.7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疗效(见表1) 
  2.2两组血脂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TG、TC、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TG、TC、LDL-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HDL-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主要病变特征为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逐步发展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脂代谢紊乱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因素,血液中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其中每项指标的改变均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因此,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或者对已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予以干预性治疗,可有效地降低脑卒中事件发生率。他汀类药物降低LDL-C、抗氧化和抗炎症的作用被认为是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降低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机制。但他汀类只能使一部分患者降脂达标,仍有超过40%的患者达不到ATPⅢ推荐的胆固醇目标水平。实际上,某些LDL-C显著升高的患者,即使采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也不能使LDL-C控制在目标范围以内,而大剂量他汀类的安全性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其不良反应存在剂量依赖性。大量临床及实验证实调脂中药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干预、广谱降脂、毒性低、疗效确切等优势,不仅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LDL-C、TC和TG,升高HDL-C,而且还能带来更多的调脂以外的益处,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 
  传统中医对本病病机认识有本虚标实之分,本虚多为气虚;标实则以血瘀、痰浊、气滞多见。“血瘀”之病机贯穿于动脉硬化发病的整个过程。祝谌予教授提出“气虚浊留”,气虚不仅导致浊邪蓄积滞留脉道,而且气虚鼓动无力,导致血液瘀滞;脾气虚弱,无力运化水湿,湿聚而为痰,痰瘀日久化为浊毒,因此,痰瘀及浊毒是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关键。 
  本研究中治疗组颈动脉斑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改善TC、TG、LDL-C、HDL-C血脂指标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益气活血降浊饮中,黄芪、当归益气活血;水蛭咸苦并行,破血逐瘀以清血;赤芍降气、行血、通顺血脉;茯苓健脾利湿,以绝生痰之源;泽泻利湿化浊,是渗利痰湿的有效药物;陈皮理气祛湿化痰兼升清降浊;山植、丹参行气散瘀、化痰消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降浊之效,能够疏通血脉,消除或减缓动脉斑块的形成,预防或减缓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