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首次血肿清除量、NIHSS评分、ADL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检验水准为σ=0.05。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NIHSS评分、住院时间分别为(46.5±9.6)min、(10.2±3.9)分、(24.4±6.2)d,均低于对照组,首次血肿清除量、ADL评分分别为(77.2±9.1)%、(65.2±14.4)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见表1。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37.9%、13.8%,对照组分别为79.3%、3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长期高血压使脑底的小动脉管壁发生纤维样或玻璃样变性及局灶性出血、缺血和坏死,削弱血管壁强度,导致局限性扩张,形成微小动脉瘤,患者过度体力、脑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血压剧烈升高,脑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脑血肿,而血肿急性膨胀引发脑疝,压迫周围脑组织,使微血管发生痉挛、梗阻、坏死;另一方面,血肿释放出的毒素损害周围脑组织,使其水肿、变性、坏死,损伤患者神经功能[3]。 清除血肿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关键,内科保守治疗清除血肿慢,预后差,而外科手术可迅速、最大程度的清除血肿,解除对脑组织的压迫,改善脑脊液循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而选择正确的外科手术方式可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改善预后[4]。颅骨钻孔引流术以头颅CT定位为基础,采用局部麻醉,操作简单、切口小、麻醉及手术时间短,患者耐受性高,使用硅胶软管穿刺,进管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分离脑组织的作用,减少了对脑组织损伤[5]。颅骨钻孔引流术仅在颅骨钻孔,无需暴露脑组织,有效避免了对血管及脑组织的牵拉,减少医源性脑损伤;引流管直径小,密闭性、稳定性好,且在血肿中心进行抽吸,可预防和减少再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采用颅骨钻孔引流术的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实施开颅手术的对照组,且首次血肿清除量、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对比差异,P<0.01。因此,颅骨钻孔引流术较开颅手术更加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树祥,崔杰,乔柏林等.开颅手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2):56-57. [2]贺艳阳,崔丙周,张鹏远.老年患者脑出血选择应用钻孔引流术与血肿清除术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7):61-63. [3]申学明.开颅血肿清除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J].2014,20(2):43-44. [4]陈天宝,古磊,甄云等.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3):29-30. [5]李在雨,罗毅男,金美善等.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2,34(1):60-63. [6]刘志伟.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钻孔引流术与开颅手术疗效分析[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9, 11(3):234-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