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武术电影《霍元甲》的英勇角色构建(2)

时间:2021-05-11 15:12 点击:
枪术对决中,霍元甲更是以小搏大,以一杆短小的花枪就迫得对手汉士无力回击。虽然对方使用的是长矛,在兵器上一寸长一寸强,但是霍元甲利用自己的灵活应变优势最终将其击败。在后面的剑术比赛中,更是在很多场景中

  枪术对决中,霍元甲更是以小搏大,以一杆短小的花枪就迫得对手汉士无力回击。虽然对方使用的是长矛,在兵器上一寸长一寸强,但是霍元甲利用自己的灵活应变优势最终将其击败。在后面的剑术比赛中,更是在很多场景中勾画出了武术精神的宗旨,传统武术文化中的刺、点、劈、崩、撩、挂、抹、穿、截、斩、云、绞在其中都有所体现,虽然手中是一把无情冰冷的兵器,但是潇洒地勾勒出一幅唯美的画面来。最后一招“坐盘反刺”,更是体现出武术中尚技不尚力,不盲目求追力量的武学追求,同时再次点明主旨:习武之人主要的目的不是宣扬暴力,而在于修持自身。

  二、崇武尚德

  “崇武”而“尚德”,因在不断地习武练习中,强健了体魄也磨炼了意志品质,因此催生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而武术习得中,要求习武者讲究手德、口德和公德,不以武力伤人、不出言不逊、遵守社会公德,习武的最终目的不是扰乱社会,而是不做扰乱社会治安的事。这也是习武之人很难达到的境界,只有“尚德”才能将自身不断推向这个境界。

  霍元甲在擂台上比武的目的是为了强大自己,寻找武术的强悍和荣耀,然而在一次次的比试中他得到的是失败与无奈,甚至酿下大错,备尝苦楚!自来就有“立军令状”以命相搏的陋习,比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在一夕之间击倒对方,使对手瞬间毙命,而是通过竞技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之后的霍元甲在恬淡的田园生活中开始真正的洗涤内心,悔悟人生,开始思索武术的真谛,终于顿悟:习武者的智、仁、勇,是要用在为国为民的大事上,而不是一味好勇斗狠、任性使气逞匹夫之勇。

  在最后的一场比赛上霍元甲才成为一个真正的赢者,他战胜了自己,终于成为一代宗师。他用微笑向日本武士诠释了武学的至高境界,那最后及时收住的一拳也是他多年悔悟人生的结果,他不想当年打死秦爷的悲剧重演,也终于深刻领悟的慈母的谆谆教诲:“武术最厉害的地方,不是要打倒别人,而是要克制自己的好胜心。无论如何,仁义道德不可丧。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要懂得尊重别人、善待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敬重”。霍元甲最终以实际行动让那些心怀不轨的小人得以畏惧,以自身的修养与意志赢得了对手的尊重,让对手真心折服。

  三、珍惜生命,兼爱,非攻

  影片中,霍元甲重拳致秦爷身亡,这一幕在电影一开场就引起了观众的很大反响。然而影片结尾处,霍元甲与安野对战的最后一刻,他留下了对手的性命,从而也呼应了霍母的那句话:再好的武功也只会“让人怕你”,而“让人怕你和别人尊重你是两回事”。可以看出,这部影片不是单讲暴力的简单娱乐片,而是有深刻的内涵和思想的武术电影。

  年轻时的霍元甲在擂台上使用的动作简单直接,目的性强,典型的“目的性”生命态度,为达到目的不在乎其过程如何,对过程也无丝毫的反思和感悟。直到至亲的母亲与女儿惨死,他才开始真正对生命和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痛苦而深刻的反思。重回天津后的他仿佛重新回到了人间,勇敢地为之前的错误承担责任——为秦爷上香,向农劲荪道歉,更体现出了一种重回的责任感。锋芒毕露后是一颗平静的勇者之心。去上海在和大力士的比武中,没有蛮斗狠斗,有的只是心平气和地见招拆招,并在打斗末尾奥比因即将撞到铁钉时救了他,以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技艺获得了对手的敬佩。

  影片中霍元甲的一生短暂而又曲折,因为儿时目睹了父亲在擂台上被打败(其实是父亲诈败,以自己的失败换得了对手的性命),因而下定决心要做津门第一,他不断和人比武,一心要振兴霍家拳的威望,把自己打磨成了一柄伤人的利器,正可以演绎成武中“戈”字。后期在人生变故后,大彻大悟,每场都运用技法取胜,甚至救了对手性命,正好将“止”字添了上去,成了一个完整的“武”字。正如苏州大学王岗教授所说的:的文化是反战争的,是不侵略的,是和平的。“打”是为了“不打”。的武术也是,不以技击为目的,不是为了反击就丧失了人性,“止戈为武”才是关键。霍元甲最终和他父亲一样,做到了在关键时刻将生命留给对手,他终于通过武术修炼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博爱的人。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