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屠龙文化:暴力的转移与阶级的殊途同归 屠龙文化在西方历史由来已久,古希腊神话中英雄赫拉克勒斯为完成十二项可怕的考验,杀死巨龙拉冬偷得金苹果;英雄伊阿宋催眠了龙警卫,盗走了金羊毛;基督教圣徒崇拜的圣乔治,是因为杀死了湖中巨龙而备获尊崇。《驯龙记》同样上演了屠龙记,在故事的开端维京人因不堪忍受恶龙的抢掠而拼死斗争,这似乎都与西方文化对待龙的态度不谋而合。惟一的异端是希卡普,他宁愿和龙和平相处也不愿杀死这些能飞翔在云端的神秘动物,所以在一次又一次的驯龙过程中,希卡普总是以从无牙那里学到的“柔情手段”,来与龙建立联系。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才明白,原来群龙作恶,是受到最大龙boss暴龙的驱使,暴龙贪婪、残忍,是西方电影龙形象的原型,它不停吞食来自群龙的进贡,倘若不合心意便要吃掉各种各样的龙。如此看来,群龙欺压维京人,而暴龙欺压群龙,其中群龙与维京人并无纠葛,只是因暴龙索取无度,才造成如今的局面。如此而言,群龙与维京人共同的敌人便是暴龙,这暴龙形状丑陋贪婪好食,与电影中或可爱或绚丽或神秘的群龙形象相去甚远,便在某种层面上隔开了暴龙与群龙的属性——仿佛暴龙不再是龙,而成为了专政的暴君——这既与民主的维京人理念相悖,又与群龙的自由相悖,于是,共同抗击暴龙(暴君)成为了《驯龙记》的主旨。 暴力的转移,很容易将观众的视线投放在屠龙文化之外,而变成一场为了正义的战争。电影的结局,以正义的名义,维京人与群龙合作,无论是夜煞,还是葛伦科与TerribleTerror,都与人类一样参与战争,所以当最后战争取得胜利,我们便认为是人龙的共赢,而很难想象到,其实他们最终打败的是一条恶龙。暴龙死后,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群岛上恢复了宁静,维京人利用龙的飞翔与力量可以捕鱼和航行,龙在维京人的庇护下衣食无忧。无牙与希卡普再也不用分开,电影利用暴力的转移与阶级利益的殊途同归,巧妙地消弭了屠龙文化,将“屠龙”变成“抗争暴君”般的预言和象征,这是《驯龙记》对西方电影龙形象的一次大超越与颠覆。 四、结语 梦工厂创作电影的思路与目标,一面是对传统西方经典文化的反转,一面是对电影素材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对东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从《马达加斯加》与《功夫熊猫》系列开始,梦工厂尝到了异域风情对电影创作的甜头,便将目光瞄向了“龙”的形象。鉴于东方龙与西方龙在神话故事与文化地位的天壤之别,梦工厂并未倾力去塑造具有神性的东方龙形象,而是根据好莱坞的传统,将龙拟人化,变成了美版的英雄,这一改动,不但吸引了西方观众的视线,更让东方观众对影片具有天然的近亲性,从而取得票房的胜利,这亦是梦工厂的发行策略之一。 反观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影视剧,无论是1979年的动画《哪吒闹海》、1992年的儿童剧《小龙人》,还是电视剧《人龙传说》《赤子乘龙》,都将龙或者神化,或者直接化为人,龙的本性与气质却极少得到展示与表达。再如国人喜爱将龙的形象与中国文化传播联系在一起,出现了李小龙与成龙等向国际进军的华人代表,更有电影创作者喜欢将龙的好运与霸气同电影结合,于是出现了如《龙在江湖》《龙在少林》《逃学威龙》等只闻其名不见其身的电影,这些与龙形象似是而非的创作,对于作为龙之故乡的中国而言,未免匮乏与拘谨,所以国人只有极力借鉴与学习,进而创新,或许才是可行之道。 [参考文献] [1]惠文聪.东西方历史上不同的龙[J].科学大观园,2007(03). [2]代莉.试谈龙形象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意义[J].丝绸之路,2011(20). [3]施光.中国文化中的“龙”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作者简介]童彦(1969—),男,湖北黄冈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文学研究及影视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