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鲁迅悲剧观的美学意蕴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鲁迅在创作实践和理论分析中对一般的悲剧艺术精辟的概括性的论述。而“几乎无事的悲剧”观是鲁迅的开拓性的独创的见解。“几乎无事的悲剧”具有一般悲剧的共性审美特征,但它又是一种更触及到深层结构意义上的悲剧,具有特有的美学特征。 1.具有“真美”的内蕴 《庄子·渔父》篇中有这样一段话:“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真悲者无声而哀,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这段话透彻地揭示了“真悲”的美学含义。 鲁迅赞赏果戈理善于“用平常的事、平常的话,深刻地显示出当时地主的无聊生活”,以及善于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中反映社会重大问题的手段,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多有取法。比如《风波》写的是因“张勋复辟”在鲁镇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文中谣传皇帝要复辟了,要将没有留辫子的人杀头,七斤没有辫子,赵七爷对此幸灾乐祸。正当七斤惊恐万状之时,复辟丑剧湮然落幕。“风波”过后,人们依旧回到本来“平静”和麻木的原地。这是一个典型的“几乎无事的悲剧”,其中人都是“极平常”的人,事也是“极平常”的事,但在这平常的近乎纯客观的叙述中,潜藏着作者内心深处沉重的“真悲”,它引发读者的感受也是一种不可言说的深沉的对历史和现实的哀婉和沉痛。 2.悲喜交融的美学特征 鲁迅的悲剧中通常含有喜剧因素,其目的是以喜衬悲。在这些悲剧中,鲁迅以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在精神和肉体上的全面受害者—劳动群众和封建知识分子中的悲剧人物为描写对象,像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喜剧因素包含着对他们思想意识的否定,悲剧因素包含着对他们生存权利和生活权利的肯定。在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的束缚中挽救他们的灵魂和肉体是这两种因素融合的内在思想本质。鲁迅对这一类人物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此作品中不仅写出了他们政治地位的低下,物质的贫乏,命运的悲惨,同时还揭示了他们精神的麻木和愚昧。悲剧性地位和命运强化了他们的封建观念的不合理性、荒诞可笑性,悲剧中有喜剧因素。他们封建观念意识的荒诞可笑愈加显示了他们处境的悲惨和悲剧命运的必然性,用喜剧因素反衬悲剧。我们可以用别林斯基评价果戈理的一段话来评价鲁迅悲剧的悲喜交融的美学特征:“开始可笑,后来悲伤,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开始可笑,后来悲伤,这里有多少哲学,多少真实。” 3.悲剧取材于平常的人,平常的事,主角都是弱者,小人物。 鲁迅致力于对中国社会思想意识进行客观的、实际的改造,他同时还要“让人们意识到整个中国社会思想改造的必要性,意识到旧道德的虚伪、冷酷和陈腐,唤醒被禁锢在封建思想和传统道德的铁屋子中的快要闷死而又几乎无事的人们,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消耗自己的血汗、青春和生命。”鲁迅的悲剧小说中的人物,大多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是弱者和不幸者,他们对命运无力反抗,甚至逆来顺受,紧紧抱着腐朽的枷锁不放,“不是在麻木中苟活,就是无可奈何的死去。”前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疯子、《在酒楼上》的吕纬甫、《离婚》中的爱姑等,后者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等。鲁迅认为这些小人物的悲剧比英雄悲剧更能全面地揭示社会本质,更有启蒙与警世的力量,将“谁也看不见的地狱”展示在人们面前,忧愤更广。因而使读者惊异地发现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到了鲁迅的作品中便会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获得巨大的美感享受。 三.鲁迅悲剧观的现代意义 鲁迅从文化方面探究中国悲剧缺失的原因,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文化是人性压抑的罪魁祸首,中国老百姓沉默的灵魂“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悲剧就应该写出黑暗的社会重压、毁灭了的有价值的精神悲剧。他对悲剧成因的关注并没有止于历史的关照,而是指向了现实,不是逃避、解脱,而是直视、面对,从而达到唤醒人们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鲁迅也曾经接受过尼采的美学思想,但并没有笼罩在尼采思想的阴影里。他把尼采的“超人”变成了社会的叛逆者和抵抗者,从那里汲取了现代主义对人类心灵探究的特征,终身致力于勾画和剖析国民的灵魂,是尼采使他尽快与封建文学告别,然而鲁迅没有在尼采的思想面前止步,他接受了苏联的“为人生”的文学观,用现实主义方法创作悲剧,无产阶级文学观的成熟使他完成了与资产阶级文学观的决裂。鲁迅的悲剧是平凡现实的人生写照,但却是有价值的,这与他早期所崇拜的尼采的悲剧观不同。鲁迅用“几乎无事的悲剧”表现社会最底层的弱者、最平凡和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他们是不幸的,但大都是善良的。鲁迅的悲剧观不是现实向审美的逃避,而是一切为了现实,完全表现现实,使读者在深思现实和历史中,产生强烈的憎恶和同情,在激愤中革旧立新。鲁迅认为形成悲剧美感的并不是因为任务是否具有反抗精神,而是由于代表正义、美和善的力量的毁灭。因而他提出了符合现代美感的悲剧观,这种悲剧观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完美结合,这也使他的悲剧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生活真实,又有现代主义的内心开掘,具有现代性和超越性。 参考文献: [1]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A].鲁迅全集:卷1[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2-194 [2]尹鸿.悲剧意识与悲剧艺术[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108. [3]赵瑞蕻.鲁迅《摩罗诗力说》注释.今译.解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28. [4]鲁迅.论睁了眼看[A].鲁迅杂文全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61-168 [5]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A].鲁迅全集:卷1[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75. [6]鲁迅.坟.且介亭杂文二集[A].鲁迅全集:卷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9. [7]庄周、东篱子.庄子全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47. [8].任光宣.俄罗斯文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2. [9]鲁迅.呐喊·自序[A].鲁迅全集:卷1[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5.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