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网络空间的社会管理,营造和谐健康的微环境 当下,加强网络空间的社会管理。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这不仅是因为网络本质存在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交流为基本内容的缺场交往对在场交往已经构成了难以阻挡的作用”实体权力如何有效制约缺场交往,已经变得令人捉摸不定。”针对微文化的发展状况,需从自律和他律两个方面共同规范网络参与主体的行为。首先,从他律角度,制定针对微时代文化产品的专门法律法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我国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成为我们科学管理网络空间的必要措施。微时代的迅猛发展速度超过了相应法律法规制定完善进程,使得我国网络监管体系出现诸多漏洞。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我国需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同时借鉴国外这一领域的法律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从自律角度,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在虚拟世界里构建伦理规范,通过内在理性,形成可为、可不为的思想约束,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关系,推动社会向合理化发展。 (二)推动内容创新,构筑导向鲜明的微文化 目前,我国微文化生态中主要存在三种成分:一是由网上正面力量构成的红色地带;二是由网上负面言论构成的黑色地带;三是介于红色地带和黑色地带之间的灰色地带,具有模棱两可和不确定性。随着社会利益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人的主体性显著增强,在网络领域中要善于利用微博、微信这些广阔空间向全社会宣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正能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多维度、方面对其进行通俗解读,力使各阶层人民群众都能科学理解,身体力行。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微文化也必然要求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和实践要求,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理想追求;充分吸收世界各个民族各种制度优秀文明成果,体现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基本趋势,反映人类共同的理想愿望和价值追求。 (三)创新信息传播形式,形成与时俱进的微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传播环境的日渐放开,人类进入“信息爆炸”时代,如何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形式,使其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鹤立鸡群,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使价值观渗透于流行要素中。新媒体实现了对社会意义的微观操作,并将图片、音频等魅力元素与高科技手段相融合,达到接受数量的无限多。这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提供了重要路径。充分利用网络语言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灵活多变等特点,在信息长传下达之间树立“形象”,牢牢把握话语权;另一方面,借助文化产业实现价值观制作的市场化。通过对受众注意力的把握,把注意力资源引导到特定议题上,塑造在市场中备受追捧的新媒体品牌,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相适应的品牌基因,实现政治信息以“视像化形式”生产、交换和消费活动,最终完成新媒体“文化形象”,实现主流价值观的文化认同。 在微文化生态这一特殊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发展在充满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拓展文化创新的视野,紧紧抓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侯惠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上如何取得共识?[J].北京:红旗文稿,2012. [2]孙来斌.当前西方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挑战和应对[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5). [3]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结构变迁[J].学术月刊,2012(10). [4]大力加强网络文化的价值观引领[N].光明日报,2014-04-2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