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动画片《埃及王子》取材自《圣经》故事,但绝不是严肃的说教,其中的冲突情节扣人心弦,包括剧烈的人物内心冲突和不可调和的社会阶级冲突。不同人物因其所处境地不同,信念亦分为奴隶阶级信守的信念、奴隶主阶级固守的信念、自由人民坚守的信念。随着冲突的升级,信念愈发受到考验,信念的力量愈发得以体现,直至最终正义战胜邪恶,埃及希伯来奴隶历尽艰辛,在摩西的带领下成功走出埃及,结束被奴役的非人生活。影片反映的主题耐人深思,在理想、信念、道德缺失的今天,的确能够给人的心灵带来震撼。 [关键词]《埃及王子》;冲突;信念 梦工厂的开山巨作——动画片《埃及王子》可谓著名艺术家荟萃、资深宗教领袖指导、手工绘画与电脑特技一体、古典与地方音乐融合的神圣史诗级的动画精品。这部老少皆宜的影片取材自《圣经·旧约·出埃及记》,虽然在一定细节上稍作变更。故事讲述地位显赫、养尊处优的埃及王子摩西无意间知晓自己乃埃及奴隶希伯来人之子,后来失手杀死一名欺负希伯来人的埃及奴隶主,此时悔恨失落的他毅然决然离开尊荣的皇室,在米甸地被自由祥和快乐的牧师一家收留,成为一名普通的牧羊人,后被耶和华选中,怯懦困惑半信半疑的信徒从此开始了与手足情深的法老之间的残酷血腥斗争,并在斗争中逐步坚定自己的信念,成功带领希伯来人克服重重阻碍,走出埃及,获得自由。 虽是《圣经》故事,无论信奉者与否,无一不被贯穿其中、鳞次栉比的冲突情节所深深吸引,酣畅淋漓之后,心中依然回荡着摩西铿锵有力的声音:“法老可以夺走你的粮食、家园、自由,可以夺走你的儿女,一声号令,可以夺掉你的性命。但有一件东西他想夺也夺不掉,你的信念。”影片题材严肃,但不失为优秀的励志片,其中彰显的主旨不言而喻:信念才是得救之道,信念才是引路之灯。在物欲横流、道德缺失的今天,信念的力量尤为值得推崇。 一、冲突的复杂化 从电影开始时,希伯来人在泥沙中被鞭笞做苦役,心中渴盼着上帝的眷顾与拯救,而到电影结束时,他们手捧肥沃的泥土欢欣鼓舞庆贺获得自由;从电影开始时,摩西还是个可爱的婴儿,被心中不愿又无奈的希伯来母亲含泪遗弃,到影片结束时历练成为表情坚毅的上帝之子摩西,从细节到主题无一不体现着故事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这些愈演愈烈的冲突丰富了故事的内涵,刻画了人物的形象,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吸引着观影者的目光,使他们与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一) 人物内心的冲突——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在影片中,主人公摩西经历了两次激烈的内心冲突,从此他的命运发生了彻头彻尾的改变。第一次是他从王子到平民的蜕变,这个过程虽痛彻心扉但对其思想转变起着关键作用。摩西追踪逃走的米甸女来到姐姐米莉安家门口,被米莉安认出并道明真实身份:“你是我们的弟弟。你不是埃及王子。我们的母亲为了救你,把你送走。”最初摩西表示怀疑:“你说什么?”继而对身为奴隶却出言不逊的米莉安感到愤怒:“你太过分了,罪不可恕!”米莉安失望之际唱起母亲把摩西送走时含泪吟唱的摇篮曲,凄婉的表情和熟悉的旋律把摩西带回到那曾经最无情最真实的境地,猝不及防的他顿时失魂落魄,仓皇跑回到尊荣、富丽、显赫的宫室,米莉安说的事实再现于可怕的梦境。他是受迫害的奴隶希伯来人之子,而同时,与之对立,他又是高贵的埃及王子,集法老母后和兄弟疼爱于一身。这一对矛盾的相互排斥和否定,即摩西内心的剧烈冲突使他开始意识到父王的残酷统治,并用心去关注奴隶的悲惨命运,这为他拥有信念,立志领导同胞们摆脱法老的剥削提供了动力。 第二次内心冲突使摩西由逃避现实的平民剧变为义人领袖,从此他义无反顾,踏上了带领希伯来人冲破重重阻碍、走向自由的艰难历程。身为牧羊人的摩西在追踪迷途的小羊时,爬进山洞,受到上帝的召唤,被选中作为去见法老和请求法老允许希伯来奴隶离开的民众领袖和先驱,但摩西已经默认了本民族的命运,所以信心缺失、有所顾虑的他立即对上帝发出诘难:“我?我是什么人可以带领人?他们不会信我,根本不会理会我。你选错了人。”回荡耳畔的上帝的教诲、周围米甸人自由自在、有梦想和将来的生活和记忆里同胞们在水深火热之中垂死挣扎的鲜活片段一点点荡涤和激励着摩西。终于,说服妻子西波拉之后,两个人坚定不移地重回埃及去向法老宣战。摩西这一决定性的转变是内心的冲突不断斗争的结果,不仅冲破了他存在的限度,也规定了他性格发展的基本方向,从而进一步决定了法老和奴隶间阶级矛盾发展的方向。 除了摩西,影片中法老的继承者拉姆西斯性格软弱、做事畏首畏尾,内心自始至终也在承受着无尽的煎熬,一边是深厚的手足情,一边是完全对立的国家民族利益;一边是摩西要争取希伯来人自由,一边是法老要避免成为父王口中“继承的链条中最弱的一环”和维持埃及强盛的责任。内心中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此消彼长,不断斗争,促使拉姆西斯的思想发生质变。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与摩西的残酷斗争中,并和摩西一样经历每次斗争前维护各自利益的决心、斗争后目睹国破家亡的痛苦。一波接一波的蛇虫鼠蚁肆虐埃及,继之以埃及所有头生子被杀死,就连他自己的王儿也未逃过此劫,以致最后他又违背天命,率领军队追杀撤离的希伯来人,终于士兵被洪水冲走,他自己也险些丧命。 (二)社会阶级之间的冲突——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希伯来奴隶和埃及奴隶主之间的对立贯穿影片的始末。弓背负重、不停劳作的希伯来奴隶与昂首挺胸、手拿鞭绳的埃及监工形成鲜明的对比;手拿弯刀和长矛、残忍杀死无数希伯来头生子的埃及士兵和为摩西冒死求生的母亲和姐姐们,让观众无一不为襁褓之中的摩西能否顺利脱离虎口而心惊胆战。无论老法老还是后来继承法老之位的拉姆西斯均多次表明对受苦、牺牲奴隶的漠视:“他们只是奴隶而已”,只是一切包括生命和财产都归奴隶主支配的工具罢了。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使得拉姆西斯宁可看着儿子死去也要牢牢控制住希伯来人,决不给他们渴盼的自由。尖锐的阶级矛盾这一无法摆脱的外因无疑对摩西的内心转变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在他立志要代表上帝去向法老宣战时起到了一定的决定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