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下的悲剧(2)

时间:2014-07-23 13:45 点击:
二、改变的表层: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既然原著小说既有其改编上的优势,又存在其不得不克服的限制,那么二次创作者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扬长避短。 尼采认为,艺术在本质上只是向他人传达感受的能力,而这

  二、改变的表层: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既然原著小说既有其改编上的优势,又存在其不得不克服的限制,那么二次创作者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扬长避短。

  尼采认为,艺术在本质上只是向他人传达感受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表现在为一定的感受(内容)寻找适当的形式,因此,形式对于艺术家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取何种形式的表达,无疑成为影视改编的创作者们放在第一位解决的问题。

  从最普遍的意义上来说,原著是带有黑色讽刺意味的小说,电影是对小说进行的节选式的改编,其中只保留了最主要的几个人物及其之间的情感作为线索,而其生活的具体背除了地点有一个隐约的交代外,其余的则被完全隐去;电视是对原著的一种加以稀释的重写式的改编,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也有不少的变动,依然没有改变的是瞎、聋、哑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家庭组合模式。

  进一步说,小说的影视改编过程,其实是一个从思维化到视觉化的过程。王一川先生在《从无声挽歌到视觉动画》一文中指出,原著是一首“无声挽歌”,而电影则是一场“视觉动画”,笔者认为这个比喻是相当恰如其分的。在《天上的恋人》中,所“展示的那乡村、那山水、那人情犹如一幅醉人的怡情山水画,淳朴自然。整部影片不足70个场景组成,点缀其间的桂西北特有的竹木架构的小屋,引人遐想的悬崖上的壁画,野味十足的民族舞蹈,与山水花草树木为伴,以民歌为心声的村民,他们生活得本真自然,率性而为,过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得的日子,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而电视剧《没有语言的生活》相对于电影而言,自然呈现出一种弱影像性的特点,通过它的镜头语言所展示出来的内容,更多的像是一连串尚未冲印出来生活的底片。

  三、一致的内涵:悲剧

  悲剧可以有多种含义,既可以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遭遇不该遭遇的经历”,也可以是鲁迅所说的“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还可以是是黑格尔所说的“两种对立理想和对立势力的抗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阐释,小说和电视剧中包含的悲剧色彩都不难理解,只有关于电影的悲剧性,似乎存在较大争议。

  笔者认为,电影《天上的恋人》的悲剧色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能够从影片片名上所窥探出的端倪。“天上的恋人”这一偏正短语,其本身就包含着两重含义:其一,“恋人”通常情况下,都该是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人,即使不在身边也该实际地存在于大地的某处,又怎会在天上?如果恋人在天上,岂不是遥不可触?遥不可触却又相恋,似乎颇有些佛教教义中“人生七苦”中“求不得”的意味。而在影片中,每一段恋情背后后,都恰恰隐藏着这样一种“求不得”的悲苦,王家宽之于朱灵,蔡玉珍之于王家宽,朱灵之于张复宝,甚至张复宝之于朱灵,他们两两之间都无可否认地存在某种形式的爱恋,但由于种种现实的因素,使得他们所期望的恋慕结果求之不得。其二,按照汉语言传统的约定俗成的意义,在通常的表述中,“天上的某某”,还有一层含义是:某人已不在人世的委婉说法。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正是影片中对朱灵结局的处理。

  关于影片《天上的恋人》朱灵的最终处理,通常认为是一种开放的、令人充满遐想的方式,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读。笔者更倾向于,电影中朱灵的结局与原著小说是一致的,然而由于影片采取了一种隐喻而又逆序的叙事,使得这种本相被太多表象所掩盖。

  分析小说中和电影中朱灵的形象,可以发现一些明显的区别:小说中,朱灵在父母的严格管制之下渴望叛逆,与王家宽之间有一种懵懂而实际的爱情,而她和张复宝之间的感情,更多地建立在一种对伦理道德的违背之上;影片中,朱灵热情大胆,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她对王家宽的感情并不是爱情,只能算是一种少女对自己仰慕者的虚荣感和满足感,她真正爱的人是张复宝,并且这份感情是真挚而纯洁的。这就不难看出,从小说到影片,对于朱灵这个形象最大的改变,就是对于其情感历程的改变,而不是对于其最终归宿的改变。笔者认为,这种改变,其更大的作用是,给朱灵走向死亡之路增加一个唯美的过程以及给观众对于这种结局一个更乐意于接受的原因。

  笔者坚持认为电影中朱灵的结局是死亡的原因有二:一是纵观影片的整体风格,还是写实的、现世界的,只有影片的结尾处突然体现出了一种神秘主义色彩,如果不是有什么深层次的考虑,这种安排是极易破坏影片的整体性的。二是是在考虑整体性的前提下,再联系导演蒋钦民的日本生活背景以及参照其其他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受日本文化影响的风格,对小说和电影进行相互关联的关照:小说中,朱灵由于与张复宝的不伦之恋珠胎暗结,这份绝望的感情加之周遭太多不堪的流言蜚语,导致她最终选择在张复宝家的井里结束生命。她生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是照下了大量的照片。她的死,是多种因素的掺杂而导致的,她的这一选择,更多地是一种对社会无声的抗议。而在电影中,张复宝由于山外的世界有更好的前途也选择了离开朱灵,使得她的爱情同样绝望,但由于影片中对人物形象的改变,使得朱灵呈现出一种对绝望的爱情同样坚定的形象。朱灵在影片中的最后一个行为,恰恰也是照相。而关注朱灵照相时的着装,是全身一袭白衣,对日本民族文化有些许了解的人都知道,大和民族向来有“尚死”及“尚白”的特性,他们认为为了“死”是最高尚的,而白色是最纯洁的,而为了某种追求而死,则是至高无上的,只有为此而死,才可以穿着白衣。单就电影而论,将这种追求定义为朱灵对理想爱情的执着,似乎也难有非议,而如果让她为此死去,就更升华了这种爱情的纯粹,似乎也能够更与影片名字中的“恋”字切合。笔者基于此认为,影片中对于朱灵结局的交代与小说是一致的,其不同的,只是走向这一过程的原因。而导演之所以选择在影片将这一点表现得隐晦而含蓄,更多地考量可能还是同时照顾中日两国观众不同的审美。

  四、结语

  当然,以上内容都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无论是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还是电影《天上的恋人》,又或是电视剧《没有语言的生活》,其中所包括北大核心期刊的丰富内涵都远不止笔者所述,其中所蕴含的对于人性的思考、对“失语”状态的关注,以及其改编手法上所提供的范例,都是值得更深入挖掘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黄会林.电视文本写作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3]王一川.从无声挽歌到视觉动画——兼谈大众文化对高雅文化的置换[J].当代电影,2003(1).

  [4]李琨.人性的两极:《天上的恋人》小说文本到电影[J].电影文学,2011(2).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