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社科论文 >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现实(上篇)(2)

时间:2015-10-30 09:34 点击:
应当说, 影响或促成当代社会历史现实深刻变化的因素比较多, 其中主要的因素至少包括这样几个: 科学技术革命性进步以及知识积累的加剧和向经济政治等领域的渗透、世界历史进程加速和全球化时代的开启、信息化时代人
  应当说, 影响或促成当代社会历史现实深刻变化的因素比较多, 其中主要的因素至少包括这样几个: 科学技术革命性进步以及知识积累的加剧和向经济政治等领域的渗透、世界历史进程加速和全球化时代的开启、信息化时代人类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文化的自觉与文化整合力的增强, 等等。限于篇幅, 我们不去具体解析这些因素, 而是把它们当作引发当代社会历史现实深刻变化的前提性因素接受下来。我认为, 对于社会历史理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社会历史现实变化至少有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 从社会结构或构成上来看, 由于信息化背景下的文化整合, 伴随着工业文明而彼此分化的社会诸领域呈现再一体化和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 从而导致各领域之间界限的模糊并使社会构成呈现内在差异化和多态化, 消解或削弱了主导型领域的统治地位或控制作用。
  人们通常习惯地将社会划分为政治、经济、精神或文化等几个主要领域。由于人类分工状况和社会控制方式的原因, 这几个领域在不同历史时代的相互关系和地位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在前工业社会或前市场经济时代, 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一般呈现为领域合一的状况。这种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现实
  这里使用的社会历史现实大体上相当于socio??histor ical r ealit y, 也可以粗略地称之为社会实在。
  合一或是表现在人类初始自在的血缘文化、宗法氏族体系和自发的日常经济活动的未分化状况或是表现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以政治的强制统治为核心将各个领域通过臣属关系而形成一个整体的情形。到了工业文明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分工的发展, 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领域走向了领域分离。各个领域之间的强制性约束关系开始消解或减弱, 不再存在着某一支配和统治所有其他领域的中心领域, 各个领域开始走向自律。不可否认, 这种领域分离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比较大的驱动作用, 使社会各个领域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快速发展: 分工的合理化和效率的极大提高、依据契约原则的法治和政治民主化, 等等。同时也形成了社会结构或社会构成中宏观的经济、宏观的政治等领域占主导地位或统治地位, 其余领域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的格局。
  然而, 在信息化时代, 人类社会结构开始发生重大的改变, 突出表现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领域之间出现了一种重新一体化的趋向。当然, 这种新的一体化趋势不是回到前市场经济时代的领域合一状态, 不是通过确立某一领域的中心地位或取消各个领域的自律性或相对独立性而把社会各个领域强制性地纳入一种集权的一体化之中。这是一种全新的一体化, 是在尊重各个领域的相对独立性自律性、尊重合理的社会分工原则前提下通过自觉的文化整合而形成的社会各个领域的有机的一体化。其中, 文化不再是与政治经济相分离的、外在的、相对独立的、被决定的精神文化, 而是真正成为人类生存的自觉方式和社会各个领域内在的机理和图式。这是真正的文化自觉的时代。
  促使这一文化整合和文化自觉的根本性因素是人类全方位地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人类社会的变革是多方面的, 从人的生存的角度来看, 最深刻的变化是生存方式, 即文化的变化。实际上, 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是最能展示文化的整合力量的方式, 它使文化的力量体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 极大地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运行机制。例如, 在信息化时代, 经济与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知识含量和理性内涵的急剧增大, 价值选择、文化设计已经成为所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生存导致交往的全球化, 导致交往主体的空前平等与自主选择, 主体间的跨文化交往和商谈伦理的日渐突出, 优化的政治文化、经济理念和价值观念在全球化的文化冲撞中取得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使一切文化领域和文化成果从创作到使用( 消费) 空前普及和平民化, 导致了政治的非神秘化和公开化, 导致了哲学等精神活动领域的非神圣化, 等等。同时, 伴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消费社会的出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传统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也日益超越了纯粹工具加工活动和直接的交换活动的特征。摆脱直接性使用价值束缚的理念、价值、形象、想象、追求、希望、策划、设计、广告等体现人的生存方式的文化要素开始从传统经济活动的外在附属物转变为内在的组成部分, 甚至是出发点和主动力。在这种背景下, 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传统界限或外在性开始消失或模糊, 呈现出一体化的特征。波德里亚在对消费社会的物的符号化和仿真现象的批判中, 曾用仿真( simulation) 、内爆( implosio n) 、 超真实( hyperreality) 等概念描述在后现代背景中, 形象或仿真与真实之间、符号与经验之间、信息与娱乐之间、文化与经济之间、影像与政治之间的界限的模糊。他用一种特殊的方式阐述了社会诸领域的再一体化现象。这样一来, 原本彼此分离的、自律的宏观社会领域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彼此渗透和相互融合, 形成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交织的多态化的、非中心化的社会领域的复杂星丛。
  第二, 从社会运行和控制机制来看, 由于社会诸领域的再一体化和相互融合, 社会的主导型、中心化的宏观权力逐步分化为非中心化的、弥散的微观权力( 例如, 微观政治权力、文化权力等) , 从而使社会的控制机制由几种宏观权力的彼此冲突或相互博弈逐步让位给多态化的微观权力的相互制约和差异化共生。
  一般说来, 在传统社会中, 特别是在工业文明的普遍的理性化进程中, 构成社会运行、控制和治理机制的核心要素是宏观力量或宏观权力, 其中既包括宏观的生产、交换体系所形成的经济规律和经济力量, 也包括由国家机构和社会管理机制形成的宏观政治权力, 由此形成的宏观政治一般指国家制度的安排、国家权力的运作等宏观的、中心化的权力结构和控制机制。在这种社会运行机制中, 社会的控制和治理主要依靠国家权力和政治管理体制等宏观的公共权力来实施, 而在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时, 一般要通过宏观的革命( 多半是暴力性质的变革) 和政治运动来实现。
  而在信息化时代或者在后现代的背景中, 构成社会运行、控制和治理机制的要素除了宏观的政治权力或者宏观的经济力量外, 越来越多地涌现出非中心化的、分散的、弥散化的、多元差异的微观权力, 例如各种相对自律的公共领域、非政府组织、边缘群体、社会微观结构和层面上的微观权力, 以及以符号、形象、符码、仿真等形式表现出来的非经济的经济权力和渗透到所有社会领域和层面的、无所不在的文化权力。这种内在于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所有层面的弥散化的、微观化的权力结构和控制机制形成了所谓的微观政治, 而社会的运行和控制机制开始表现为这种中心化的宏观权力和多态化的微观权力相互交织、相互制约的网络。一般说来这种政治、经济、文化相互融合, 真实与符号( 符码) 彼此渗透的多态化的微观权力结构或者微观政治结构, 既可能为个体的自由和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也可能使理性对人的统治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对这种控制机制的抗拒和改造往往同样需要各种多态化的、边缘化的微观权力的多维反抗, 而无法沿用传统的宏观政治变革模式。
  上述两个方面的深刻变化, 虽然不能涵盖当代社会历史现实的全部变化, 但却代表着它的根本性的、方式的、范式的变化, 这种变化为我们透视20 世纪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思想模式和理论范式的转变提供了依据。我们发现, 与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从自律的宏观领域和宏观权力向多态化的微观领域和微观权力的这一深层次转变相适应, 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模式也经历了从宏大叙事向微观叙事, 从宏观理论范式向微观理论范式的自觉转变。这正是我们所说的必须加以关注的今天的社会思想资源。对此, 我们可以以政治学、历史学和哲学为例略加概括分析。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