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影响流分析 影响流分析的重点是与消息相关的评论,评论可折射出传播者的态度和观点,也就是对传播对象施加的影响。本次传播活动中,发表评论的主要有三类主体:第一类是新闻媒体,第二类是意见领袖和民间组织,第三类是公众。内容分析发现:新闻媒体都发表正面评论,观点一致,角度相似。意见领袖和民间组织的评论角度相对多元,出现了小部分负面声音。公众的评论也以正面评论占绝大多数。 正面影响主要在新闻媒体上体现。从前三天新闻媒体的报道看,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解读:亲民、简朴、关注食品安全、网友点赞。第一天最关注“消费21元”折射的简朴、清廉,第二天热议主席此行传递出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心,第三天把公众的热情反馈作为传播亮点,反映对国家领导人的拥护。媒体通过有层次有重点地进行传播,把正面影响步步推进,并使之层层扩散。 评论的中立态度或负面声音来自一些民间组织和个人,主要观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参照西方的政治亲民秀,从作秀的角度来解读;二是以技术揭秘的方式质疑消息首发者的身份,提出“四海微传播” 这位新浪微博的网友并非普通网友,而是早有准备的特殊身份人物;三是分析庆丰包子铺的国营背景,指出特别选择这家小吃店的多重用意。尽管这些多角度的解读并非全盘抹黑,依然跟新闻媒体的正面解读形成了鲜明对照。 总体来看,正面影响的强度远超过负面影响,政府形象传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政府形象传播新思维 通过分析本次传播活动的传播流,可以大致了解其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笔者以此为例总结出政府形象传播的一种新思维,为未来的政府形象传播提供参考。 第一,信源创新,激发公众的好奇心。“信源”即信息的来源,在传播学中指信息的发布者。对国家领导人的行踪,一般来讲都是由新华社或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首先发布消息,这次却由一位网友首先发布,属于非常规的传播。信息内容符合网友的身份特征,在语言上用了“亲们”“习大大”“果断上图”等网民的个性化用语,发布的图片清晰度不高,与传统媒体的常规报道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切高度激发了公众的好奇心。但如果网友发布的消息没有得到官方确认,很难掀起轩然大波。官方媒体在第一时间确认消息的真实性并作出积极反应,既保留了信源的原生态,保护了公众的好奇心,又引导信息进入了常规的传播链。 第二,传统媒体角色转变,适应新媒体形势。新技术带来媒体形势和传播生态的变化,要求传统媒体调整自身角色,发挥新的传播功能。在报道内容上,传统媒体若不能抢占先机,则应充分发挥专业性优势,核实消息来源、多角度采访、做深度报道、补充新闻细节等。在传播渠道上,把新媒体资源和传统资源结合起来,立体式传播。从这次事件的传播流分析来看,传统媒体的角色转变到位,媒体间配合默契,从而保障了传播通道的顺畅,激发了较大的传播能量。 第三,加强传播的话题性,引发公众的参与性。话题策划在品牌传播、娱乐传播中已运用得比较成熟,但在政府形象传播中还尝试得较少。话题常常来自新闻事件中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一段特别的经历、一个言简意赅的概念、或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它是公众茶余饭后的谈资,是引发公众围观并主动参与到传播中的一个重要要素。这次事件中,信息发布者和《新京报》记者共同带出了“21元习总套餐”这个话题,吸引了公众的刨根问底:“套餐包括些什么?什么叫炒肝?”这也为后续传播埋下伏笔,让“习总套餐脱销”成为新话题。在新闻中挖掘话题,并适当进行引导,有利于促进传播的延展性和持续性,变被动传播为主动传播。 第四,此类政府行为和传播风格若能常态化,可减小负面影响。从本文第三部分的分析可看出,对此事件及其新闻报道的质疑主要是针对其特异性。正如《人民日报》评论道“官不觉官,民自为民,才是应有的政治生态。这样的遇见,现在还是新闻;这样的遇见,以后可成常态。”政府行为是政府形象传播的客观基础。③如果此类政府行为能常态化,政府形象传播的发挥空间将更加广阔。
注释: 文中的“线上”指互联网传播渠道,“线下”指非互联网传播渠道,即传统媒体传播渠道。
参考文献: [1]刘小燕.《政府形象传播的本质内涵》[J].《国际新闻界》,2003年6月刊,第49-53页.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95页. [3]彭娜.《新传媒环境下政府形象传播的新思维》[J].《新闻传播》,2011年3月. [4]史丽琴、耿步健.《微博时代政府形象传播的机遇和挑战》[J].《新闻知识》,2012年第4期. [5]戴玉.《李刚事件的早期传播流及舆论主题变化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