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投入情况:
各家的具体投入情况略有差异,这是根据多家农户调查所得平均水平。各家在选取化肥、农药、种子时常根据自己经验或者亲友推荐购买,电视广告也逐渐成为村民选择的重要参考。近两年,农户通过村委会购买小麦种子,质量较高,今年发生旱灾,购买的种子普遍比农户自留种子更加耐旱,长势良好。
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达到较高水平,大多数农活可以由机器实现,机械成本在总投入成本中占有较高比重,小麦和玉米分别达到29%和25%。目前耗费劳力较多的是花生和玉米的收获、喷施农药等少数生产环节。
3、2012年作物产量及收益:
上表所列产量和价格是根据农户平均水平得出。农户在选取秋粮作物种植结构时除要考虑收入外,还需考虑家庭劳动力状况。从经济收益看,种植花生要比玉米和黄豆效益高,但是花生收获仍需手工进行,每亩需要单个劳动力投入10天,因此各家种植面积大多在1亩到3亩之间,再多无法及时收获,种植大户也不例外。
照此计算,第13组一个四口之家,耕地(除去自留地和树林地)4.8亩,若种植冬小麦和玉米,全年务农收入约可达5827元。加上农业补贴每亩106元(粮食补贴18元,农资综合直补78元),农业收入共计约5933元。
(二)农业经营方式: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本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并定期根据人口变化进行调整。自此,家庭承包经营就是本村的最主要的经营方式。
本村村民外出务工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土地流转也开始较早。13组的土地流转开始于上世纪末,目前流转比例高,全组耕地264.84亩,流转111亩,流转比例到达42%。全组共44户,实际种地农户24户。从流转对象看,主要是组内流转,村外流转只有19亩,占流转面积的17%,且均系亲戚。目前,尚无企业等在本村或本组流转土地。为了应对物价上涨,土地流转价格采用实物地租形式,300斤小麦,约合270元。近十年来,土地流转价格一直没有变化。因为国家各项惠农补贴都是以户口为依据发给名义上的土地承包者,实际耕种者无法直接获益,反而要应对因农资价格上涨等导致种地成本上涨,租金上涨空间不大。
就土地经营规模看,本村目前的经营规模不大,全村最大经营规模不到50亩。13组最大的种植大户CYT家经营面积达到30亩,最少的只有1亩。
(三)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体现在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上,L村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而土地生产率提高缓慢。
1、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过去曾说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9%的人口,但是我们是以世界40%的农民养活了世界19%的人口。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而农业的发展一定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1)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该村劳动力开始外出务工,主要去往广东、浙江等地,尽管工资绝对量较低,但相对农业收入来说,务工收入已经比较客观。外出打工潮逐渐形成,不少青年人初中毕业就到南方打工,甚至因不满16岁还需要伪造身份证。当前,外出务工成为当地人主要生存方式,务工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当地建筑业等行业的发展,也吸引了众多的在村劳动力,他们利用农闲时间在周边做零工,获得非农收入。
(2)农业机械化迅速普及。当地是平原地区,便于机械化作业,因而农业机械化推进迅速。目前,农业生产的各个主要环节都已经实现机械化。以小麦为例,从耕地、播种、收割、运输等,都可以用机械来完成,大大节省了农业劳动力。过去收割小麦前后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现在全村收割完成只需一周左右。农民的农业劳动时间相比以前大大减少。
正是得益于外出务工和当地务工机会的增多以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当地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总数大幅下降。以13组为例,全组共194人,劳动力129人,外出务工84人,实际务农人数43人,务农劳动力33%,人均耕作面积5.6亩。在村务农人员平时也多在村庄附近从事建筑等行业。可以看出,当地农业生产已经基本摆脱了“过密化”[2]生产状况,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高,人均农业产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土地生产率提高缓慢
土地生产率指单位土地的粮食产量,是衡量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指标。同一地理位置的土地,土地生产率越高,则表明农业发展水平越高。然而调查发现该村的土地生产率变化不大,小麦单产从九十年代的600斤左右增长到当前的800斤左右,近几年没有明显提高,反而受自然灾害影响,产量波动较大。2010年冬春两季持续干旱,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其他秋粮作物也没有质的突破,产量徘徊不前。
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依赖于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现代科技的应用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新的科技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根本改善,粮食生产将马上面临增长极限。
(1)农业科技水平滞后。
土地生产率提高的主要贡献者是化肥和农药,小麦和玉米的化肥使用成本占到生产成本的42%和54%。但是农民在使用化肥和农药方面缺少科学指导,只凭经验决策。农民一般通过电视广告或熟人介绍,选择使用某一品牌的产品,盲目性大,风险也比较大。不少农民认为化肥、农药使用量越多越好,反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害虫抗药性增加。由于缺少测土配方条件,农民无法有针对性地根据实际情况施肥。优质种苗等高科技服务也仅限于村委会每年提供的少量优质种子,服务范围十分有限。整体来看,当地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还处于较低水平,农民还主要依靠自己和他人的经验进行生产,偶尔接受农资部门的推荐,盲目性比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