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假眼小绿叶蝉试验基本情况 药效试验时间为2011年6月13日—7月14日,试验地为董家河乡清塘村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发生第一高峰前期,施药时天气多云,施药后24 h内无降雨,试验期间平均气温27.29 ℃,平均湿度73.32%,供试茶树品种为福鼎大白,树龄12 a,树高约90 cm,茶蓬覆盖度90%左右,土壤肥力中等偏高,各处理区茶园管理一样,茶树长势一致。2012—2014年在浉河区桃园村、郝家冲、平桥区佛灵山茶园,当小绿叶蝉超过每百叶15头时进行示范推广新药剂,选择代表性茶园调查数据,并计算防效。 1.4 调查方法 茶尺蠖调查采取5点取样法。早晨露水未干前调查小区虫口基数,每个样点固定标记调查2个1 m2茶蓬面的虫口数,取其平均值。喷药后继续调查标记点药后1,3,7,14 d茶蓬面的残留虫口数。 假眼小绿叶蝉调查采用翻叶法。于清晨露水未干前,随机翻芽下第二嫩叶查看正反面成、若虫数,统计并记录100片叶虫口数,每小区调查2个样。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1,3,7,14,21 d各调查1次。 茶园天敌调查。在药效试验的同时,采用5点取样震落塑膜(1 m2)承接法,调查药前及药后1,7 d 各样点茶园天敌(蜘蛛、瓢虫)的数量变化情况。 1.5 数据处理 调查记录的数据,按《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计算各处理4个重复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9]。数据用SAS软件处理,结果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进行多重比较。 虫口减退率=(施药前虫数-施药后虫数)/施药前虫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农药的安全性 在茶园中使用24%溴虫腈SC、15%茚虫威EC、30%唑虫酰胺EC、22%阿立卡ZC、25%飞电WP、6%乙基多杀菌素SC、24%甲氧虫酰肼SC、24%氰氟虫腙SC、50%噻虫啉SC对茶园主要天敌数量(蜘蛛等)影响较小,在茶园调查中药后1,7 d蜘蛛、瓢虫、草蛉、螳螂数量与药前基本变化不明显,对天敌危害轻微;而10%吡虫啉、2.5%联苯菊酯在使用1,7 d 后蜘蛛出现明显的波动。除了高剂量的溴虫腈在干旱少雨情况下会产生轻微药害,其他供试药剂各处理对茶叶无不良影响。 2.2 供试农药的药效 2.2.1 茶尺蠖防治效果 药效试验如表1,6%乙基多杀菌素、24%氰氟虫腙的高中低3种处理浓度在药后1~14 d防效都显著高于对照联苯菊酯,并且这2种药剂高中剂量处理之间防效无差异性,与低剂量有不显著差异性;24%甲氧虫酰肼、15%茚虫威药后1 d 3种处理的防治低于或接近对照药剂,但药后3,7,14 d防效都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并且每种药剂高中剂量之间无差异性,与低剂量处理有差异性;50%噻虫啉3个处理中,仅最高剂量药后7,14 d 稍高于对照药剂,但防效很低,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其他处理1~14 d防效都显著低于对照药剂。 根据药效试验结果,用6%乙基多杀菌素30 mL·(667 m2)-1、24%氰氟虫腙80 mL·(667 m2)-1、15%茚虫威18 mL·(667 m2)-1、24%甲氧虫酰肼20 mL·(667 m2)-1、噻虫啉20 mL·(667 m2)-1示范推广,示范平均防效如图1,乙基多杀菌素和氰氟虫腙药后1 d防效分别达96.77%,93.38%,显著高于联苯菊酯的61.55%,药后14 d的防效分别为90.45%,86.65%,而联苯菊酯仅有32.14%;甲氧虫酰肼和茚虫威药后1 d防治低于对照药剂,但药后3 d防效分别为85.44%,83.22%,高于联苯菊酯75.23%,药后7 d防效达最高,分别为91.63%,90.46%,而联苯菊酯下降仅为51.23%,药后14 d仍保持较高防效,分别为90.12%,85.17%,显著高于联苯菊酯;噻虫啉仅高剂量药后14 d防效为35.12%,稍高于联苯菊酯,其它剂量药后1~14 d防效都低于联苯菊酯。示范效果与药效试验表现较一致。 2.2.2 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效果 假眼小绿叶蝉药效试验结果如表2,唑虫酰胺、溴虫腈、茚虫威、阿立卡的3种不同剂量处理药后1~21 d,一直保持很高防效,特别是药后3 d,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每种药剂高中剂量处理之间无差异显著性,与低剂量处理之间有差异显著性。飞电药后1~21 d 防效与对照药剂很接近,无差异显著性,对害虫抗击倒能力较好,但控制害虫时间很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