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退耕的100m土地边缘开挖支沟,与主河道构成“一轴二支”。支流一方面是对主河道作“分流”,二方面是对主河道面山汇水(雨水、污水)、村庄生活污水进行“堵截”。支沟采用砌石护岸,加大石头与流水接触面;沟中种植湿生与水生植物,吸纳污染物质。 2014年3月绿色科技第3期5对水生植物“净污”作用的认识 据崔心红《水生植物应用》资料称,水生植物修复具有下列优点:水生植物可以直接从水体和底泥中吸收氮、磷,并将它们同化为自身的结构组成物质。同时,水生植物还会向水体中释放生化物质以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水生植物为浮游动物和微生物提供了附着基质和栖息场所。甲壳类浮游动物可以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从而控制藻类的群体数量。水生植物为微生物降解污染物提供所需的氧。水生植物增强了水环境的抗干扰能力,为悬浮物的沉淀去除创造了有利条件,降低了底泥重新悬浮的可能性。水生植物种植,成本低廉。 水生植物富集能力顺序是: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据此,在牛栏江8条支流入口和主河道下段,重点配置沉水植物,如菹草、狐尾藻等。在主河道的“河岸缓冲带”中,重点布置“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与漂浮植物”。在“利用带”与“生态安全带”中,重点布置“陆生”与“湿生”植物。 6提高牛栏江水质八大生物工程措施 (1)在退耕的100m土地边缘开挖支沟,与主河道构成“一轴二支”,在沟渠中种植湿生与水生植物,增加流水跟植物与堤岸土石接触,吸纳污染物质。 (2) 为了在有限的河道空间增加湿生植物种植面积,充分发挥植物护岸固土、涵养水源、提供食品、药品和净化水体功能,特考虑将主河道划分“3+1”带,即河岸缓冲带、利用带、生态安全带和河堤。按各带特点与功能进行设计。 (3) 修复河堤,栽种植物。按《云南牛栏江保护条例》划分,牛栏江上游嵩明段属“水源保护核心区”,在核心区1000m范围内禁止“围河造地”、“围垦河道”。现实虽不“围河”、“围垦”,但许多河段没有河堤,农田(地)直接伸入河边;有河堤的地段又被用来种植烤烟和其它农作物。所以,按照“条例”必须清退,修复河堤。 (4)退“建”复绿。《云南牛栏江保护条例》中,虽不规定核心区1000m范围内必须“拆建”、“退建”,但现实是沿河边有不少建筑物和构筑物,它们的存在对水环境带来一定影响。1000m范围如果全部“退建”难度大,建议缩小范围,尽量退“建”复绿。 (5) 在八条支流汇水口,利用原有湿地地形,连接罗帮生态湿地,设置“龟形”复合生态湿地系统,扩大原有水渠(水沟),并在水渠中广植湿生与水生植物。增建杨林河上游“人工湿地”和主河道出水口的“人工湿地”。同时,扩大果子园和古城“人工湿地”及“湿地塘系统”。“人工湿地”、“复合人工湿地”与“一轴两支”组成网,层层分流,层层截流又层层吸纳,层层降解。 (6)在三道水闸上游“涨落带”加大藤本植物种植。在“涨落带”的顶部加大藤本植物种植,目的是让其下挂遮盖“涨落带”,使植物得以“亲水”,不仅可以改善核心期刊查询河道景观,同时对水体水质也有正面影响。(注:按张宝鑫先生主张,滨水区域是陆地与河水交界的地方,这个区域的范围不是固定的,一些季节性河流在这个区域是有所改变的。大多为水所淹没,只有一些水生植物可以在其中生存,河流的水流条件、底土、光照和养分的可获性都会影响到该区植物的存活能力。因此,在这一带进行绿化布置的时候,主要是采用水生植物。) (7)在8条支流下游出水口设栅栏,降低水的流速,扩种菹草和圈养凤眼莲;主河道下段扩种菹草。 (8)在8条支流中上游,即“重点污染控制区”和“重点水源涵养区”宜林地,大力种植水源涵养林,发展经济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总之,在有限的空间内,千方百计增加湿生与水生植物种植面积,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体,以实现规划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书存,包维楷恢复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张宝鑫城市立体绿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 宇振荣景观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4] 崔心红水生植物应用[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5] 安树青湿地生态工程_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优化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