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标”有关防雷规范要求及根据实际需要,设备采取电源系统、信号传输系统上的防护。从而达到拦截、分流、钳位、接地、等电位连接的要求。使之形成内外雷电防护,保障设备置于良好的电磁环境下正常运行,保护人员及设备的安全,本着科学、经济、实用的原则,北大核心期刊可靠的防雷效果,特设计以下防雷方案: (1)项目说明,该项目设计为二类机房防雷设计,具体根据现场情况,被保护设备的配置做调整。(2)方案组成: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接地与等电位连接;第二部分 设备电源线路与信号传输线路雷电防护;(3)方案目的:保护机房内人员和各计算机设备在雷电发生情况下的安全与正常运作,达到减少和预防雷击危害。(4)设计依据: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JGJ/T1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GB/T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5)方案具体内容:机房所在办公楼顶已安装有避雷带作为防直击雷设施,引下线为柱筋,接地极为建筑基础。机房位于四层约100 m,供电形式为TN-S系统(三相四线制),因此,应对机房进行电源系统、数据传输系统采取拑位、泄放、等电位连接、屏蔽等防护措施,使整体形成综合雷电防护的方式,以保障人员、设备置于良好的电磁环境下安全运行。 1)直击雷防护,建筑物的防直击雷装置已经安装,本方案不在体现。但幕墙要作接地处理。 2)防感应雷、本方案电源系统采取逐级降压的原则实行三级防雷电过压保护。根据《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的规定,由大楼总电源对机房供电经UPS电源分别送至机房各设备。 3)对电源系统采取三级保护,第一级设置于大楼总配电柜处,第二级设置于机房UPS供电线路上(UPS前端),第三级设置于各设备处(UPS后端),重要设备如需要,可采用防雷插板进行精细保护。 各级电源避雷器参数指标如下: 第一级(SPD)采用通流量60KA、残压〈2KV、响应时间〈50nS。 第二级(SPD)采用通流量40KA、残压〈1.5KV、响应时间〈50nS。 第三级(SPD)采用通流量20KA、残压〈950V、响应时间〈50nS。 精细保护;采用通流量5—10KA专用设备防雷插板。 4)数据信号传输线缆上的防护:当信号传输系统采用光缆传输时可不考虑信号线路的防护,但光缆的金属加强芯应可靠接地。 (6)接地系统:如没有良好的接地,防雷系统也就形同虚设。因此必须安装可靠的接地系统用于防雷系统及设备的保护接地,需从户外空地内增设人工接地体,直至接地体设计电阻符合要求。增设人工接地极采用5×50×50角钢做垂直接地极,接地极间用-40×4的镀锌扁铁焊接相连,并将基础地极或新增地极作等电位连接,并引出二接地端子通过16mm多股铜芯线套PVC管进入机房与机房内的等电位连接体(-30×3铜排)连接。UPS电源、机柜、等均分采用6mm2的铜芯线与接地铜排紧固连接。这样,室内所有的设备地线均与接地母排进行电气联结,线路的金属屏蔽管、金属桥架、配电盘的外壳,也均与等电位母排进行电气联结。避雷器用6~10 mm2的铜芯线与接地铜排紧固连接。机房内各电源三孔单相插座均接入PE保护地线。 (7)机房等电位连接:1)辅助地网与大楼基础地作等效连接,接地电阻小于4.0欧姆。2)机房采用两条-30×3铜条作为接地母排。由两条接地 母线引入连接,作为工作地、保护地、防静电地的汇集排。3)机房各设备外壳均由各支线分别汇聚于接地铜排上。4)机房内各电源插座统一按左零右火标准接线。 (8)材料选用:接地极:采用50×5 mm的角钢作垂直接地,—40×4扁钢作水平地极。接地母线:采用16 mm2多股铜芯线。接地支线:分别采用10 mm2、6 mm2、4 mm2多股铜芯线。等电位铜排:采用—30×3铜条铺设。 (9)方案可行性:本方案是在大楼具有完整的防直击雷设施下,针对机房防雷的专门方案,结合大楼防直击雷、防感应雷、等电位连接、设备接地的防护,形成综合防雷措施,大楼的防直击雷措施能有效地降低雷电流的直接侵入,电源线路、数据信号线路的防护措施又有效地抑制雷电波和雷电电磁脉冲对设备造成的危害,机房内各导电部位的等电位连接,可有效地防止因电位差而导致的电位反击,保障了人员、设备的安全和正常工作运行,因此本方案可付诸贵行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