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科技论文 >

浅析地沟油的危害与鉴别技术(2)

时间:2014-12-09 11:05 点击:
黄曲霉毒素B1是已知化学物质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其主要是对肝脏的损害。 论文检测 我国对于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允许量为10g/kg。地沟油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黄曲霉毒素B1极容易滋长,使其含量严重超标。黄曲霉

  黄曲霉毒素B1是已知化学物质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其主要是对肝脏的损害。论文检测我国对于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允许量为≤10μg/kg。地沟油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黄曲霉毒素B1极容易滋长,使其含量严重超标。黄曲霉毒素B1随着地沟油摄入人体,易导致食用者患上肝癌和食道癌。

  2.6有机溶剂

  在地沟油的收集与加工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烷烃、氯化烃、芳香烃等有机溶剂,这些有机溶剂在涂料、粘合剂、漆中经常用到,一旦进入人体,其神经毒性能使人的神经系统受到损害,轻则神经衰弱,重则肌肉萎缩;血液毒性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肝肾毒性能使肾功能呈进行性减退。过量摄入能引起人体急性中毒反应,严重则会引起致命情况的发生。

  3.地沟油鉴别技术及方法

  地沟油鉴别技术。

  地沟油的使用一直处于屡禁不止的状态,其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地沟油鉴别技术尚未有实质性的突破。目前主要的检测鉴别技术有:常规理化检测、色谱检测、光谱检测、磁核共振法和质谱法等。

  3.1常规理化

  常规理化检测是鉴别地沟油优先考虑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对酸值、过氧化值和碘价的测定来进行综合判断。比如:国家对油酸值的标准为≤4mgKOH/g,普通食用油的酸值一般在0.2mgKOH/g左右,但地沟油的酸值测定结果一般会在94~150mgKOH/g,且大部分超过了mg KOH/g。一般常规理化检测会使用电导测定法,这种方法主要针对地沟油加工过程中,融入了重金属和各类杂质这一显性特征提出。通过离子掺杂在非导电物质油脂中,采用无机溶液萃取后测定其电导率,这样就能准确进行鉴别。

  3.2色谱检测技术

  色谱技术主要针对地沟油中混合的各种油脂和滋长的有毒物质来进行鉴别。色谱技术最常用到的技术是气相与气质色谱联用法、薄层色谱法、柱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与气质色谱联用法可以从地沟油中分析出动物油脂的存在,其存在的依据是胆固醇指标;薄层色谱法和柱色谱法结合分析,地沟油中色谱表现出拖尾斑,且跟合格油对比发现,其拖尾状、Rf值与合格食用油有较明显的区别,根据1712cm-1红外光的照射,能够证明某些有毒物质的存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结合红外技术,以胆固醇作为检测指标,对其检测目标油进行鉴别,通常地沟油胆固醇含量与合格油胆固醇含量具有明显差异。

  3.3光谱检测技术

  光谱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鉴别速度快、成本低且不会造成污染,一般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折光率分析法、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原子吸收光谱检测技术和拉曼光谱检测技术进行鉴别。光谱技术对油样品进行扫描,可以判断出是否含有地沟油,比如说花生油在紫外可见区域扫描,可以发现有三处特征吸收峰,根据这出特征吸收峰的变化可以鉴别出花生油中是否掺杂了地沟油。这种技术对于大量的检测鉴别工作来说,既高效又准确。

  3.4磁核共振检测技术

  磁核共振主要采用的是凝固点检测。地沟油和合格油的凝固点不一样,合格油的凝固点较高。凝固后,可根据其固体脂肪的含量予以鉴别,一般而言,地沟油的固体脂肪含量较高。比如可食用植物油和地沟油同时放置在10℃和0℃下,实践表明,地沟油的固体脂肪含量在9.47%~43.25%之间,而可食用植物油的固体脂肪含量接近于0。

  4.结束语

  近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发布了《关于严防“地沟油”流入餐饮服务环节的紧急通知》,展开了地沟油的严打整治行动,其取得的成就也有目共睹,但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仍有250~300万吨地沟油流入市场,在食用油市场中占了极大的消费比例。因此,提高地沟油的鉴别技术水平,对保证国家百姓食品安全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琛,李明.地沟油检测技术研究现状[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2,41(12).

  [2]董树清,王利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沟油中脂肪醛类物质[J].食品工业科技,2013,34(11).

  [3]藏小丹.地沟油鉴别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华章,2012,(13).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