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随着巷道走向的延伸, 巷道内风流的温度整体以e指数的形式增高, 在运输巷入口处风流温度为24.2 ℃, 随着巷道的不断延伸, 风流与围岩、 机械设备等热源体交换热量, 在运输巷与工作面相交处温度升高到26.4 ℃;在工作面中央处风流温度升高到27.2 ℃,在工作面末端温度达到28.5 ℃,局部湿度明显达到100%;在轨道巷出口处风流温度为30.4 ℃,其间温度升高6.2 ℃。 2) 在工作面与运输巷和轨道巷相交处出现温度的急剧增高,其主要原因是风流在这一区域产生回流,风流受阻以及采空区和围岩共同作用的原因,使得隅角区域有大量的热流量滞留而不易散出,形成风流温度场与速度场的异常区域,是回采工作面高温热害治理的关键区域。 参考文献: [1] 袁亮. 淮南矿区矿井降温研究与实践[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7, 24(3): 298-301. [2] 亓玉栋,程卫民,于岩斌,等. 我国煤矿高温热害防治技术现状综述与进展[J].煤矿安全, 2014,45(3):167-170. [3] 杨晓杰, 韩巧云, 田弋弘, 等. 徐州三河尖矿深井高温热害机制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 32(12): 2447-2454. [4] 罗威, 宋选民, 刘成. 千米深井热害防治技术[J]. 煤矿安全, 2014, 45(8): 88-91. [5] 苏昭桂. 巷道围岩与风流热交换量的反演算法及其应用[D]. 青岛:山东科技大学, 2004. [6] 刘冠男. 高温采煤工作面热害机制及风流特性的热流理论研究与数值模拟[D].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