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科技论文 >

GPS测量地面沉降的可靠性及精度分析(2)

时间:2014-08-18 14:47 点击:
①楼顶上的GPS基准点及监测点:可现场浇灌混凝土标石,屋顶监测点的观测墩应建在建筑物主承重柱上,观测墩的内部钢筋应与建筑物主承重结构连接;基准点的楼房应为采用基岩深基础的稳固房屋,监测点的房屋应为无深基础

 

  ①楼顶上的GPS基准点及监测点:可现场浇灌混凝土标石,屋顶监测点的观测墩应建在建筑物主承重柱上,观测墩的内部钢筋应与建筑物主承重结构连接;基准点的楼房应为采用基岩深基础的稳固房屋,监测点的房屋应为无深基础的坚实房屋。

  ②岩体上的GPS基准点及监测点:可现场浇灌混凝土标石,标石顶部须露出地面100~120cm。

  ③土体上的GPS基准点及监测点:可现场浇灌混凝土标石,标石埋深不宜小于100cm,地上部与杆连接。

  4、单双频混合GPS地面沉降监测系统设计

  (1)系统总体设计

  本文设计的单双频混合GPS地面沉降监测系统主要是由数据接收、数据传输以及数据处理三大部分组成,其基本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单双频GPS混合地面沉降监测系统结构示意图

  此地面沉降监测的整个流程为:首先数据接收系统接收GPS数据,然后数据传输系统将数据发送到GPRS无线网络,再利用已经连接Internet的计算机上的数据采集、处理、管理及分析软件进行数据下载、分析处理,自动得到地面沉降信息。

  (2)监测点硬件系统设计

  GPS自动监测系统主要仪器有GPS接收机、GPS天线、天线电缆、GPRS通讯。其中,GPS接收机采用NovatelGPSOEM板卡根据监测要求进行硬件设计与封装;GPS天线采用国产测地型GPS天线;GPRS通讯设备采用国产GPRS模块并通过ARM板与GPSOME版集成封装;太阳能供电系统由100W太阳能板、1个100AH太阳能专用蓄电池及太阳能充放控制器组成。

  (3)数据采集及传输方案设计

  数据采集主要是利用GPS接收机采集原始数据,然后通过GPS上的RS232接口与GPRSDTU终端相连,利用DTU终端对数据进行处理、协议封装后发送到GPRS无线网络。由于GPRS通信是基于IP地址的数据分组通信网络,因此监测中心服务器需要一个固定的IP地址或固定的域名,各个数据采集点采用GPRS模块通过IP地址或域名来访问该服务器,从而进行数据通信。服务器采用公网方式接入Internet,如ADSL拨号/电信专线宽带上网等。当以拨号方式获得公网IP时,由于该方式是以动态形式分配IP,因此可采用域名方式进行IP的自动转换,再通过服务器上的接收软件接收数据。

  (4)系统处理流程设计

  整个系统处理流程为:数据获取、数据解算、沉降分析。数据获取主要包括监测网数据的采集、格式转换,以及IGS站数据及产品的下载。获取数据之后利用监测网数据,及IGS站数据和产品,进行数据解算,进行基准传递以及获取电离层数据,然后进行监测网单频数据解算。最后对解算结果进行沉降分析,获取沉降信息,并将沉降信息可视化。将原始数据以及解算结果进行备份归档并发布。

  5、监测结果

  为获取高精度的起算基准,利用监测网中的双频监测站与本地永久性IGS跟踪站联测,采用Bernese5.0软件及精密星历进行坐标解算,获取监测网中高精度双频点坐标。再以双频点为基准,利用MaGPS数据解算软件进行监测网解算,最后将坐标转换成NEU坐标。GPS数据处理均采用单天解模式。

  表1沉降信息统计表

  

  

  表1给出了监测网的沉降统计信息,监测点的高程坐标重复性在1.9~5.8mm之间。有6个点都劣于以往全国GPS网处理中的重复性为3.7~4.0mm的结果。经过现场分析:这主要是由于监测区域电离层活动较为剧烈,而计算中未进行电离层改正所造成的。根据解算结果,GD09点沉降速率最快,达到52.4mm/a,GD01、GD02、GD04、GD06、GD10、GD11这几个点的沉降速率在15~25mm/a之间,其余的点速率均小于10mm/a,其中GD03、GD05几乎没有沉降。

  因此,通过对GPS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及GPS和一、二等精密水准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本次监测GPS和精密水准所得的沉降量的平均值相差在10mm左右,两者反映的垂直形变量基本是一致的。如能在沉降区内建立一些永久性的GPS连续观测点,则可以构成一个动态的高程参考框架,而不要求连续观测点本身绝对稳定。因为它们相对于全球参考框架的变化可以可靠地测定出来。如果用这些连续观测点作为参考,测定周围地面相对于它的变化,那么由于测量路线大为缩短,监测地区沉降量的精度会有更大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GPS技术进行地面沉降监控所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精度是可靠的,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GPS技术也将进一步发展,在地面沉降监控方面也将得到更加方便、快速、稳定、可靠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征航,黄劲松.GPS测量与数据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孙永福.上海地面沉降工程地质分区及地面沉降预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4):17-20.

  [3]郑铣鑫.宁波地面沉降系统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2):35-37,61.

  [4]黄立人,周俊,等.GPS连续站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2005,1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