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完善的金融监管模式 由于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模式还并不完善,所以还不能将金融机构的风险降低到降低的范围。地方的政府对当地的金融业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在金融机构按照市场规则采取公平竞争的秩序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甚至使一些金融机构得到更多的“政策”优势。有些金融机构的自身内控措施还需加强,权力制约失去平衡、制度建设的落后、会计信息的失真等情况仍然存在。 3、金融机构对金融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随着我国金融业迅速发展和进一步开放,各金融机构都开始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向市场的开拓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方面,虽然内部管理水平较之前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从整体上来说,重视程度依然不高。尤其是对金融会计在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方面认识不足,不仅是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体制落后制约了会计职能的发挥,甚至是将会计直接定义在了记账、算账、报账方面,忽略了其在事前预测、事中分析以及事后评方面的重要管理功能。 (二)内部管理原因 1、管理体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体系受传统经济体制和会计观念的影响,不仅在会计各相关理论方面上的认识不够深彻,同时内部各项管理体制建设也不够完善。当前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对日常经营活动进行反映与核算的,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比较笼统并且加工性较差不利于决策;从表面上来看这事会计报表体系不科学造成的,实质上的原因在于金融机构会计服务目的制定不合理造成的。此外,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监督机制、审计机制以及评价机制、完善机制等缺失或不健全,也是会计风险防范能力较低的客观性原因,还需要我们不断探讨并逐步完善。 2、需要提高的会计人员的素质 从总体来看,我国金融机构的会计人员在知识水平、专业知识和职业的道德素质方面上参差不齐。从金融机构风险产生的原因来看,人员的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许多风险的产生与会计人员的工作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会计人员的整体道德素质仍需要提高。 3、需改进的会计手段 会计运作的手段包括两方面,一是怎样优化会计核算的监督制度,二是怎样改进会计电算化的运用。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会计也需不断的配套升级。要做好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不能仅具备简单的记录财务信息的能力和核算上,还需具有总结并分析的能力。 三、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起适应商业化经营的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适应商业化经营的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可以说是我们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切实应用现代化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对金融机构业务经营,尤其是高风险经营的信贷业务,实施全过程跟踪与监管,并积极参与金融机构经营决策的根本所在。其建设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尽快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结合一体的会计核算体系,规范、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全面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坚决杜绝假凭证、假报表及假帐薄“三假”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核算质量,尽最大努力的为改善银行经营管理并防范风险提供真实、可靠、及时、全面的财会信息。 2、尽快实施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以此杜绝违规经营、帐外经营的现象发生。当前我国金融业存在诸多风险与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与帐外经营、违规经营有关系。这要从一个方面暴露了金融会计管理不统一的问题,不仅影响了会计职能的发挥,同时也使得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所以说,我们必须尽快在金融体系内部建立起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来有效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二)建设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 在我国建立社会诚信机制尚且比较困难的当前,我们只有从多方面去为会计体系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具体的策略有: 1、提高金融机构负责人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 首先,政府应牵头通过道德约束、制度约束及法律约束的有机结合,信用引导与打击失信行为相结合,改善金融服务与信用环境结合相结合,从多方面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使金融机构负责人树立起“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以及“信用是企业立足之本”等观念,使信守承诺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其次,政府还应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使单位负责人100%承担强制会计造假的法律责任,以加强法律约束力,增强法律的威慑性,以此增加会计造假的成本,这样有助于会计诚信逐步回归自然。 2、使会计工作人员坚持诚信原则 坚持诚信原则是会计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既是一个人的专业技能再强,但缺少诚信也是不应当担任会计相关工作的。具体的措施有:首先,提高会计工作准入门槛,严格筛选会计工作人员,将德道与法律考核作为会计工作准入的一项考核标准。其次,充分发挥会计诚信示范工作,既要注重会计工作正面榜样的树立,同样也应发挥反面教材在诚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建立金融机构会计主管委派制
金融会计机构主管在工作上接受本机构负责人的领导,但是在业务上要直接对上级金融机构负责人和上级机构会计主管负责,这样就可以有效杜绝部门领导意志下的会计造假行为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