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之一。根据工业化国家的普遍经验,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比重(消费率)应达到2/3左右,而的消费率自1986年以来就长期低于这一水平,而且呈显著下降趋势,并于2006年首次跌破50%,到2008年已经达到48.6%的历史最低水平。这表明,消费需求已长期疲软,未能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应有贡献,尽管2009年的消费贡献率略有上升,也只是扩张性政策的短期影响而已。我国传统的“重储蓄,轻消费”的观念深深根植入人民的心中,超前消费的意识并未在的消费者中得到普及。所谓意识是行动的指南,若思想上未产生消费的观念,就不会付诸消费行动。虽然我国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庞大,但在传统消费观念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想以扩大国内消费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还是存在很大阻碍的。 4.收入分配机制不合理 基尼系数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衡量贫富差距的重要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从2003年到2012年的基尼系数,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74。过去10年,基尼系数在2008年达到最高值0.4910,随后开始逐步回落。10年间,基尼系数全部高于0.4。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在0.4—0.5之间表明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影响消费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而收入差距的扩大的重大制度原因则是收入分配机制的不合理。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造成了我国“沙漏型”的社会体系,穷人和富人比例占多数,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最小。但由于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使其所占份额甚少,可以扩大的消费空间有限,因而国内需求的扩大总是不足。 结语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本应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但我国的国内消费需求却长期处于疲软状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民富才能产生民需,国家政府应秉承藏富于民的政策观念,才能真正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本文就国内消费需求不足问题的原因展开了系列分析,希望对此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