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态预算管理和ERP系统联合运用 美国有名的企业杂志《CFO》颁布了相关统计资料表,其中的数据表明,有18%的保守勘察者通常会选用分项预算法,该方法中,每个子系统之间都处在非集合状态下,主要使用excel作为预算管理软件,并建立起管理系统。有45%的追随者把一部分业务子系统和预算系统结合起来,构成了部分业务驱动的状态,同时形成了具有简便功能的预算管理系统。有32%的早期使用人员基本已经完成了业务子系统和预算系统的结合,并成功做出了部分业务驱动预算和动态评估。还有5%的领导者实现了业务子系统和预算系统的全面结合,使业务驱动真正获得了科学的动态预算方法,并拥有了较为完备的预算管理系统支撑。其中一部分企业甚至实现了预算管理和客户及供应商之间的全面结合。 根据国际上各大企业对动态预算管理的运用现状看,价值链视阈下的动态预算管理必须要和ERP联合起来。ERP主要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基础,针对企业价值活动展开全面管理和监控,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充分结合起来,使之相互协作,从而完成价值链中每一个环节的信息汇集。并把动态预算管理和ERP深入联系起来,为企业实施动态预算管理提供高效的技术平台。动态预算管理和ERP系统的联合运用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利用REP系统管理好企业价值链,同时记载下价值活动的全部流程。第二,预算要为管理而服务,需和ERP联合运用,两种体系互相协作,为将来的预算分析打下基础。第三,在价值链预算的主要环节中,要做好预算控制工作,调控好业务运行的具体流程。第四,要把动态预算管理作为核心工作,利用预算分析法,把得到的数据反映给价值链各个环节,做成考核评估系统。 (二)在企业中建立起多元化预算体系 首先,传统的预算体系喜欢运用表格呈现数据,这种方式较为简便且直观,能够提升预算管理的实用性。但若仅仅是采用表格的形式,则无法满足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求。如要让预算管理工作和ERP系统运算体系相协调,就要引进多元化预算体系,采用新的思路和方法,为预算调控及分析提供更多可能。 其次,对于多元化预算体系的设计工作,可以把传统意义上的预算表格分成两个部分,即预算体系的结构模式及预算体系的表现形式。预算表格仅仅是其表现形式,而结构模式才属于预算体系的真正核心要素。为了让预算体系和ERP系统更加协调,就必须使预算体系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也就是把传统的预算表格分解为几个或更多构成元素,把预算指标视为动态预算管理的根本,掌握各类价值活动中产生的资源消耗及效益产出。价值活动属于资源消耗及产出的主体,所以,必须以价值活动为基础,选出预算体系中的有效指标。 预算体系中,核心指标所延伸出的多元化因素还包含了价值活动、计算方法、责任区间、辅助元素等。如果将人力资源预算作为例子,按照多元化预算体系的相关模型,可以得出多元化预算的实际数据。在设计动态预算体系时,不同的指标拥有独特的业务含义,所以其维度也会有所区别。对人力资源消耗成本而言,可以选出5个维度共同决定一个数据结果,而对于销售收益而言,其构成元素又有所不同,所以在实际预算时需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当的方法。 多元化预算体系的优势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有利于找出各类价值活动所消耗的资源,解析出价值的创造情况,发掘出更多增值活动,降低非增值活动的成本消耗。第二,建立多元化预算体系,可以强调以职责为核心,深入了解各种各样的责任主体、预期业绩和实际完成效果,从而达到权利与职责相结合的目的。第三,多元化预算体系可以表现出应收应付及现收现付的原则,不仅能够估计出将来的成本损耗情况,还能预判出一段时间内的现金流量数据,因此可以从多个角度协助企业调控运营风险。 (三)实现预算编制循环模型化 要评判价值链的动态预算结果是否科学合理,可以参考以下三条评估标准:第一,检查预算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对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模型,需要把企业战略目标作为主要导向。企业预算目标的实现情况和企业战略的实行效果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参考资源能力是否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价值活动的进行会耗费一部分资源,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一些有利资源。一个企业要实现正常运作,首先资源不能够出现短缺。所以,要检验一个企业是否正常运作,就要看其资源是否得到了有效利用,也要看资源能力是否获得了平衡。第三,检查内部预算体系是否符合业务逻辑。不同价值活动之间的预算结构需要有一定联系,因此必须要显示出各类价值活动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 对于预算编制循环模型的设计和分析,要以产品消耗价值活动与资源作为基础,并把资源平衡与目标达成作为前提条件,设计出科学的预算编制循环模型,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点:第一,要把企业战略目标作为首要方向,把市场需求作为前提条件,保证产品及服务的需求量。第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价值活动,而产品经由价值活动流入市场中,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并直接表现在资源增长中。第三,确保资源能力达到平衡状态。假如资源能力没有得到平衡,就要采取各种手段,如调控产品需求量、调节资源供给等,促使资源能力获得平衡。第四,假如资源能力已经达到平衡状态,就可以再一次进到检查阶段。如果预算目标没有得到实现,则还要运用相同的方法展开调节,直到资源能力获得全面平衡,从而达成预算目标。预算编制循环的具体过程可见图1所示。 实现预算编制循环模型化,还需要将业务逻辑贯穿到企业价值链的实际操作流程中,使预算管理工作具有更高的科学价值。此外,要提升预算编制模型的可操作性,同时节省投入成本,就要把业务逻辑模型正确应用到预算编制过程当中。动态预算管理的业务逻辑模型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种:第一,ERP系统内部通常所用的企业经管模型,比如MRP模型、资金预测模型等。把这类模型应用到预算编制过程当中,可以提高预算结果的精确性与科学性。第二,把预算制度条件转变成量化模型,这种方法可以运用在规范预算编制和管理过程中,比如用人力资源消耗模型表示预算人员类别薪酬等。 四、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价值链视阈下的动态预算管理,首先是处理了传统预算管理方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缺少战略指导、和价值活动没有建立起密切联系、缺少综合思维及风险意识等。其次,在ERP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的现代化社会,将预算管理系统和ERP系统全面整合起来,可以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及可行性,从而给广大企业带来更多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学娜,刘金兰.价值导向下的企业预算风险管理[J].统计与决策,2011,06(总第330期):167-169. [2]郑明彪. 基于价值链管理的全面预算的理论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2(20):41-44+48. [3]王福胜,王季冬,程晋忠.基于价值链的企业预算管理[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28-30. [4]张瑞君,殷建红.基于价值链的动态预算管理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01:66-70. [5]李泉年,丁慧平.ERP与动态预算管理的全面整合与创新[J].生产力研究,2013,09:229-230+278. [6]李泉年,丁慧平.面向对象的动态预算管理模式[J].经济经纬,2012,No.11601:86-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