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区域间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差异化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16-04-06 09:31 点击:
【论文摘要】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政策环境优良,商贸流通业较为发达。笔者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商贸流通产业区域差异化的内部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
  【论文摘要】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政策环境优良,商贸流通业较为发达。笔者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商贸流通产业区域差异化的内部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商贸流通 区域差异 因子模型
  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的成因
  (一)市场化水平
  市场化水平差异是我国各地商贸流通产业差异的表现之一。东部地区靠近海洋,很多东部城市很早就发展成了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使得商贸流通产业能够快速发展。一方面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以市场为中介的商贸流通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流通产业的不断发展又反作用于市场。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决定了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不足,再加上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时间较短,市场化程度较低,整体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与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上述种种因素都制约了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曹金栋等,2005)。
  (二)工业化水平
  工业化程度与商贸流通效率发展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显著拉动投资,刺激消费,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必须以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作为支撑,因为商贸流通产业是社会再生产、商品价值不断得到实现的必要条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化程度较高。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刺激了投资的增加和进出口贸易量的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偏低,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贡献不足,限制了当地人民的消费需求,从而制约了中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
  (三)经济结构
  商贸流通产业连接了经济结构中的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而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上的主要差异体现在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方面。从生产结构角度来说,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增强了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从消费结构来说,东部地区开放的消费理念、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使得该地区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都处于落后地位,制约了当地流通产业的发展。
  (四)政府政策
  改革开放中,我国制定的改革政策是差异性的,东部地区由于优良的地理位置,改革开放要早于西部地区。在渐进式政策的影响下,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经济,良好的政策优惠造就了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港、澳、台以及外资机构,进一步为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另外中央政府制定的不平衡发展政策,比如给予东部地区设立特区、增加投资等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不平衡性(曹静,2012)。
  商贸流通业发展区域差异的评价分析
  (一)评价思路
  商贸流通效率能够反映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的实质。一般来说,流通效率越高,对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可以说各个地区商贸流通效率的高低直接导致了商贸流通业的区域差异。其次,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是一个立体的概念。要有效地衡量商贸流通水平的高低,就必须将各个维度都纳入分析框架之中。而商贸流通效率是一个多维度、立体的指标,能够涵盖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适合于全面地衡量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及区域差异。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