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权利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及其发展组织如联合国发展规划署、世界银行等提出了以权利为基础的发展观(ARights~BasedApproachtoDevelopment)。?该发展观突破了局限于经济学领域的传统发展观的不足,将经济学的发展方法与法学的权利方法融合起来,运用以权利为基础的发展方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入权利要素,不仅保障了公民权利而且促进了经济发展。从而开启了以权利为基础推动经济发展的另一条道路。 (二)社会权作为资本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内容 权利不但以制度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形式成为经济发展的构成要素,而且作为资本成为人力资本的核心内容,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权利能否成为资本?"权利资本"概念能否成立?关键是看权利是否具有资本的属性,即资本作为_种工具,通过使用后能预期在未来给使用者增加收益。有学者做过考察认为,迄今为止,中西经济学说史中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权利资本概念",但已有''权利资本"的思想渊源。如现代经济学的开创者亚当o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就把劳动权作为"最神圣的财产",具有工具性意义,如果劳动权这种工具使用得当,则可以使未来收益增加到极致,劳动权显然具有资本的属性。因而该学者得出结论:权利资本能够给行为主体带来经济收益,具有"资本"的性质。 社会权是包括劳动权、社会保障权、适当生活水准权、健康权、受教育权等主要要求国家积极作为的权利,对社会权的保护不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消费支出,而应视同为一种生产性投资。这种投资是一种能够带来预期利益的资本,属于人力资本的范畴。社会权作为第二代人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垄断阶段出现的新型权利,是为解决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困境及其带来的各种社会风险而采取的经济与社会措施,并在政治上伴随福利国家或社会国家的建设而不断获得强化。通过社会财富向社会中下层的分配转移,保障公民基本的、最低限度的福利与权利,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和降低工业化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为个人带来的各种社会风险,缓和社会各阶层的冲突与矛盾,从而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顺利发展。因而社会权是''保证企业竞争力和最大限度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一种'生产性投人力资本是继物质资本之后出现的新的资本形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欧文o费雪(Ouwen.I.Fisher)在1906年发表的《资本的性质与收入》一文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后,1960年西奥多oWo舒尔茨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之后,加里o贝克尔(GaryS.Becker)、雅各布o明赛尔(JacobMincer)、爱德华.富尔顿.丹尼森(EdwardFultondenison)等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论述"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现有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它表现在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对市场主体的教育、培训、健康、基本生活等的法律保障支出,可以增强人的智力与体力、知识与技能,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和机会,改善其生活质量,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与质量。其中,最核心的是受教育权的保护,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享有''人力资本之父"美誉的西奥多oWo舒尔茨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研究,指出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极端重要性。经济学家马歇尔更是一针见血指出:"要促进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没有什么会比改善我们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初中等教育)政策更加有力的了,倘若再能实行广泛的奖学金制度的话。奖学金制度能让劳动人民的聪慧儿孙在学校里逐渐攀升,直到接受那个时代所能给予的最好的理论和实践教育为止。"瑑 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增加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增加的贡献越来越大。在自然资源日益枯竭、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的情形下,发达经济体都因此经历过经济增长模式从依赖物质资本到依赖人力资本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引起了对教育、健康、社会福利等社会权的新的认识,从社会权的道德伦理价值扩展到经济发展价值,将社会权保护作为一种生产性投资,视为与物质资本同等重要的人力资本。中国政府对社会权的经济发展价值挖掘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但随着人口转变新阶段的到来,中国经济迎来其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即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逐渐消失。瑑顺应经济发展转折时期的内在逻辑,中国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通过增加投资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社会成员最低限度的社会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因为,不但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即将消失,而且到20世纪末,劳动力数量增长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低于劳动力质量提高的贡献,因而必须提高人力素质,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和根本驱动力在于人力资本。加强对社会权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的智力、知识、技能、健康等个人素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的依靠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和物质资本为主,转向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或者增加人力资本投入为主的转变。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要求:决定性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人力资源是第_资源。瑑"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是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统一。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 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手段。"?为此,我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人才使用效能要明显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3%,人才贡献率达到35%。 三、社会权的外在价值: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社会权的经济发展价值,不仅包括从内在视角观察到的作为经济发展构成性要素的内在价值,而且包括从外在视角观察到的作为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的外在价值。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自然物质,创造了调整社会关系的制度和文化,积累而成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形成的环境体系,是与自然环境相对的概念。社会权对经济发展所需的社会环境意义重大,社会权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公平有序的制度环境和稳定和谐的精神环境。 (一)提供公平有序的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政治、社会和法律规则。"瑥其中,法律规则对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没有完备的法治制度环境,市场经济秩序难以形成。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最根本问题是缺乏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如产权的界定、人力资本的供给、公共物品的提供等等。由于缺乏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制度环境,市场的发育和经济的发展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重要根源。根据道格拉斯o诺斯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只有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供给中的主导作用,既制定公开平等的市场竞争规则体系,又能建立防止政府寻租、以权谋私的政府行为体系,为经济发展创造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才能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 社会权作为规范国家、社会组织和公民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制度,为法律关系主体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从而形成经济发展所需的经济秩序和法律秩序。首先,社会权的保护要求国家增加个人基本权利制度供给,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市场经济主体即"理性经济人"以效率和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而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失败者,导致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失业现象。瑧市场失灵必然需要国家进行财富再分配及提供公共产品予以纠正。社会权的制度设计正是为了解决这一市场失灵的缺陷。作为需要国家作为的积极权利,社会权要求国家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教育与就业培训制度等权利制度,以保证每个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解决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的分配公平、公共产品缺失等难题。 其次,社会权的保护可以规范国家权力,解决政府失灵问题。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为解决政府失灵问题,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一条有效的思路:宪法制度改革。社会权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社会权的保护可以作为宪法制度改革思路解决政府失灵问题。宪法权利本身就是对国家权力的规范与限制,要克服国家对经济发展干预行为的局限性,防止国家权力滥用,避免政府失灵,建立与健全宪法规定的社会权保障制度是有效途径。最后,社会权也界定了市场经济主体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从而形成了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制度环境。 (二)形成稳定和谐的精神环境 社会权的外在价值表现在为经济发展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即公平有序的制度环境和稳定和谐的精神文化环境。如果说制度环境是硬环境,那么精神文化环境则是软环境。对于经济发展而言,_个稳定和谐的精神文化环境不可或缺,它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保持经济竞争力的软实力。 社会权是对公民合乎人的尊严的基本经济、社会生活的保护,也是民生的主要内容,其价值目标指向安全、平等、秩序与和谐。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因其自身知识技能水平、身体健康状况以及竞争环境等不同,极有可能导致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上的差别和不平等,甚至陷入经济困境,引发社会矛盾冲突等各种社会风险。而包括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健康等在内的社会权可以起到预防风险和管理风险的作用。如社会保障可以对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进行适当的调整,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可以避免社会成员陷入极端的经济贫困,预防与解除生存风险,形成全体社会成员的安全保障网。'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减少社会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居者有其屋、保证劳动者普遍具有较高知识和技能的功能"?。因此,社会权的保护使社会成员产生生活安全感、心里平衡感、社会平等感,可以增加社会成员应对经济和社会变化的能力,从而使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有序、稳定与和谐的基础上进行。 社会权的保护使所有社会成员具有安全感和平等感,进而促使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待,增强互信,形成公正与诚信的合作精神;社会权的保护由于获得政府的财力支持,切实改善民生,因而公民表现出对政府的信任、支持与合作精神。在一个贫富分化严重、社会成员之间互相猜忌、甚至彼此嫉恨的社会环境中,市场运行的成本必将成倍增加,效率必将大大降低。而通过切实地改善民生,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特别是广大中下层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社会建设能够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消除人际和群际怨恨,协调社会关系,培育社会信任和合作精神,从而为经济建设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瑩这样,从邻里之间、社区生活直至整个社会逐步形成平等互助、诚信友爱、公平正义的精神风貌和道德风尚。 一个社会良好的精神文化、价值与道德观念不仅对社会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经济学家们曾经忽视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价值与道德观,如今研究价值与道德观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已成为热点。经济伦理学学科的问世表明了伦理道德与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联系。王小锡教授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作为特殊的生产性资源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不仅体现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中,也体现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价值观对于中国经济现代化也有重要作用,在中国经济发展体制架构中应更加突出社区的功能,因为社区中一些传统价值观如互助友爱、同舟共济等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四、结语:社会权经济发展价值的合理性限度 前文探讨了社会权对经济发展的正向价值关联,_方面意在纠正学界在认识社会权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错误理解,破除社会权与经济发展相互冲突以及经济发展决定论的传统观念;另_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准确揭示社会权与经济发展双向互动关系的内在规律,尤其是确立社会权对经济发展的双重价值,为各国在处理社会权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上提供理论指导,为我国通过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民生保障目的提供具体思路与理论支持。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前文从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两个方面凸显了社会权对经济发展的正向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笔者忽视或否认社会权对经济发展价值的有限性,也就是其价值合理性限度。首先,社会权的内容和范围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使其对经济发展的价值有限。任何脱离经济发展水平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的权利要求,不仅不利于权利保护,而且还会阻碍经济发展。权利享受过度与保护不足都不利于经济发展,只有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权利保护程度才能实现二者的共蠃。其次,社会权的实现程度受到现存法治完备程度的限制,特别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法治的完善还有_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这必然会影响到社会权的保障与救济,进而影响社会权经济发展价值的发挥。最后,社会权对经济发展价值的转化与实现,还受制于人们对权利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传统观念以及权利意识,只有真正从观念深处认同社会权对经济发展的价值,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地以权利方法来处理发展问题,充分实现社会权的经济发展价值。 综上,社会权的经济发展价值问题既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权不会自动地促进经济发展,而必须具备经济、法治和观念方面的条件,否则社会权的经济发展价值难以实现。因此,正确理解并把握社会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中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完善社会权的法治保护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权的经济发展价值,探索一条以权利为基础推动经济发展之路,最终实现社会权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进,是当今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