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国家标准委、发展改革委、知识产权局等9部委联合发布《高技术服务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指导意见》,提出要重点开展知识产权服务领域等八个领域标准制修订。2014年6月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推进诚信建设的重点领域涵盖知识产权领域信用建设,明确"开展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信用建设,探索建立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化体系和诚信评价制度"。2014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标准委、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版权局四部委联合发布《全国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推进知识产权服务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近年来,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制定了全国首个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浙江省宁波市率先制定了《宁波市专利信息服务规范》;北京、江苏正在制定《专利代理服务质量规范》《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规范》;广东省深圳市成立标准与知识产权研究院,发布了《专利代理机构服务规范》《企业境外参展知识产权预警指引》《专利信息分析与利用指南》等地方标准。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知识产权服务基础通用标准研究制订工作,并着手筹建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化技术组织。
(七)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组织建设稳步前行
行业组织(协会、联盟等)作为非营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在我国社会治理结构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行业协会承载着行业内交流平台的载体作用,在行业诚信体系与自律机制建立,服务标准规范的制定与推广,引导行业发展和反映行业诉求等方面,大有作为。
目前,全国性的知识产权服务业行业协会(联盟)还未建立。与知识产权服务业相关的社会组织已经建立起来的包括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中华商标协会商标代理人专委会、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中国版权协会等在内的各类组织。
地方知识产权服务业行业组织发展迅速。中关村科技园区、苏州高新区、西安高新区、沈阳高新区、重庆市、山西省等相继成立知识产权服务业服务联盟,北京市海淀区也成立了知识产权服务协作组织。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会于2015年4月正式成立。各地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会或联盟组织开展了别有成效的活动,促进服务机构之间交流合作、互利共赢,促使知识产权服务链不断延伸,为服务机构更有效地对接产业需求、服务创新主体和加强行业自律等开辟了新途径。
五、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积极探索,与新兴技术、资本运营、服务外包等相结合,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从发展趋势上看,越来越与金融结合,如保险,投融资;越来越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找准痛点),越来越注重市场运用为目标,越来越努力做到全流程、全方位服务。
(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促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快速发展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对新技术的运用正不断革新传统的服务模式,催生了新的业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始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广州奥凯信息咨询公司研发覆盖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统,为国家电网、中国石化、部分高校等领域的服务对象量身定制知识产权管理和信息化咨询方案。北京东方灵盾科技公司对其核心产品世界传统药物专利数据库用户的历史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挽留策略和服务套餐,主动推送专利追踪信息。保定大为软件开发公司打造产品、SaaS服务(Software-as-a-Service)(软件服务)、咨询服务相结合的解决方案,实现从知识产权软件供应商向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商的角色转变。这些服务机构不断推出功能更强、更智能化的服务平台,例如,东方灵盾专利信息检索服务平台(http://www.lindenpat.com),广州奥凯专利大数据服务平台(http://www.cnipsun.com),大为软件专利搜索引擎(http://new.innojoy.com)。江苏舜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围绕专利翻译、专利调查、专利检索等业务,为半数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进人中国市场以及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提供专利信息的专业化服务。
(二)知识产权服务与投资金融相结合
一些投资机构涉足知识产权服务领域,设立"天使基金"、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VC)、股权投资(PrivateEquity,PE)等投资基金;小米等公司投
资成立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从事专利运营;中国技术交易所建立了"评保贷投易"五位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上海新浄信知识产权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正在上市报批程序中。
(三)"互联网"催生知识产权服务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知识产权服务电商模式有望打破信息壁垒、吸引资本投人、汇聚服务资源、产生规模效应。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产权服务电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已有八戒网、知了网、知果果、快智慧、专利巴巴、权大师、智慧岛、知夫子等十多家知识产权服务电商平台。
(四)知识产权服务新媒体活跃抢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