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分析表明,经济效益好、运行效率高的私营企业并没有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私营企业所获得的资金支持与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对等的。私营企业获贷比例低也充分揭示了私营企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融资难”的本质问题,融资难进一步制约了私营经济的发展,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宏观层面金融对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不高。
六、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尝试性地构建了宏观金融效率的评价指标,目的在于对我国宏观金融效率的现状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评估,以便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解决问题。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从金融的储蓄投资转化率还是从金融对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来看,都反映出我国宏观金融效率低下的基本现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宏观金融效率的低下必然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这对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对宏观金融效率的分析和研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宏观金融效率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实时跟踪、监测和研究,及时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
第二,我国是世界上高储蓄率的国家,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课题。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将面临着长期而艰难的考验,把希望寄托于国外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投资—出口—消费”三架马车中,选择投资拉动也仅仅是权宜之计,消费拉动内需是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重要途径。当然,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并非是单边战略措施,它必须与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就业制度等多项改革整体配套,协调推进。
第三,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对社会贡献率逐年提高,但是多年来的政策、制度设计成为私营企业健康发展的软肋,虽然多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可是本质性问题仍未解决。因此,从社会贡献大小的角度来设计金融资源的配置政策、制度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凤超、袁清瑞:试论区域金融成长[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2]张凤超:金融产业成长及其规律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2003(10).
[3]张杰:中国金融成长的经济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4]周国富、胡慧敏:金融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8).
[5]赵崇生、高新才:金融效率理论框架:一个文献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12).
[6]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7]杨德勇:金融效率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8]叶望春:金融工程与金融效率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论,1999(4).
[9]王振山:金融效率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0]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1]汪永奇、程希骏:金融效率与金融管理[J].价值工程,2002(4).
[12]李木祥、钟子明、冯宗茂: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3]郑旭: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效率[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
[14]王振山:金融效率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5]王振山:中国金融效率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6]李扬、王国刚、何德旭: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7]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Z].2009-1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