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新一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一个组织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组织成员创造性的发挥。创新文化建设的任务一方面是吸引、聚集一批创新型人才,抢占人才高地,增强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雨是设立相应机制开发现有人员的创造性:不过“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文化与传统企业文化强调的创新有着差别很大的价值取向和具体内容,前者更加重视经济主体的独立性.个性和灵活性,提倡和保护具有个人冲动的‘’灵感’和独创性,鼓励不畏风险,激发创造热情,允许尝试失败。对人的尊重首先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正当欲望。使其才能智慧得以充分释放。而对工业经济中所提倡的“集体观念.’、“群体意识.’、“步调一致”、“绝对服从’‘等传统企业文化理念则持批判态度,认为这正是扼杀个性创造性的罪魁‘’①二曾几何时。以强调员工的忠诚感、服从性和缓慢提升制度的日本企业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企业文化研究热潮。但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日本经济的衰退使得日本企业文化的光环日趋式微,日本企业的神话破灭了。而美国经济近十年则持续增长,为此人们不得不冷静反思美国经济繁荣背后的文化根源。美国的文化‘教育历来尊重人的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强调不同于他人的个人价值,这种追求创新的文化背景可能决定着新经济必然最早出现在美国,而不是其他国家,并使其他国家发生强烈的趋同效应二我们知道,新经济时代人才的突出特性就是创新性,美国硅谷之所以被称为’世界脑库‘’即着眼于人才的创造性而言‘创造性人才是组织最宝贵的资源。其能量的发挥离不开相适应的创新文化氛围和创新机制的设置。霍夫施泰德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推崇的英雄般的人物,创新文化的建设首先应在组织内外部寻找创新型的偶像人物,使之对组织成员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带动一批员工的成长。如比尔。盖兹已成为知识资本家的代表,IT行业的英雄。深深地影响着IS业的年轻人」就一个企业来说,企业家本身就是在特定环境中基于自身人力资本所有权与企业所有权的合理分配而实施创新行为的主体,其创新行为的发生依赖于对企业资源的充分调动和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准确把握,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影响到下属员工的工作状态和质量,世界著名大学和老牌企业无不以其历史的、现时代的英雄人物激励着后来者。其次,一个组织的创新文化需要通畅的信息流动网络。任何一种创新活动都是对所拥有信息的加工改造过程,新经济越来越要求工作人员具有理解信息、对信息迅速做出反应、管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组织成员对组织内外部信息保持开放吸纳的态度。以求活跃思维拓展视野,这是人才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现实中的组织却常常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失真现象。出现信息交流障碍,致使许多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员和基层员工不了解他们所在公司的发展方向或计划、战略,甚至不了解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需求状况,这样就削弱了创新行为的工作动力。信息流动的对称性、公开性和快捷性是组织进行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再次。创新需要合理的异质性人员结构。所谓的异质性结构指的是群体成员在年龄‘个性、性别?},.度、背景或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一定的异质性有助于群体进行发散性思维,做出科学的决策,利用各人各方面的优势,多领域专家联合攻关,从而使组织适应市场需求的差别化,细分化和个性化的变化环境。最后、创新需要超越自我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即趁越,它是对现存的超越与否定,是一种不满足心理所带来的行为结果,需要付出异常艰苦的劳动。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组织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历程,只有不满足于过去的成就.不固着于己有的竞争优势,具有百折不饶的精神,才会有创新发展。’‘居安思危、’的意识,永不满足的雄.L},‘自我实现’的愿望,与“假想敌’‘的不断竞争等组织人格因素的塑造,正是形成创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三、心理契约建设
一些调查研究证实。知识塑人才的流动能力更强.拥有更多的工作选择权,他们更倾向于忠实自己的专业或事业、对组织的忠诚度较低。而组织如果没有稳定的人才基础,就很难有长期发展的后劲,所以组织为了吸引留用人才所付出的努力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艰难。长期以来,管理者习惯于用高额的物质利益来争夺人才。这也正是我们的国营企业较之外企、私企在吸引人才上处于劣势的重要原因:但是企业一味通过高薪留住人才、吸纳人才也有其无法回避的弊端,正如人力资源研究专家彭剑锋教授所说。它一方面可能造成热门人才的价值与价格的背离,出现人才泡沫现象,另一方面使人才跳槽频繁,增加其流动风险,这对组织、人才个人都极为不利。其实人的任何行为都是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双重作用的结果,美国组织心理学家Schein教授干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心理契约‘’概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果把它引人到组织文化建设中。将更适合于新经济时代人才和组织发展的需求。Schein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套期望。“.这种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实质上就是对无形的心理内容的期望,是对义务的心理承诺与互惠二i3ohinsonandRousseau也证实心理契约虽然无形,但如果违反。员工会产生较低的信任和工作满意感。更易于离职,会导致员工对组织其他契约的重新评价含。重视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心理契约的存在及其建设。就是不纯粹靠经济合同留用人才。还要酿造组织与个人之间良好的心理关系,它是双方心理需要满足的体现。我们知道大凡人才,其成就动机都很强烈,只不过不同的个体所认同的成就内涵不一样。有以财富、以权力、以名誉、以社会地位为标准,抑或几种兼而有之。但从成就目标定向来看,主要有两种类型。心理学认为人对自己的内在特质如智力、能力的可控方面都持有一种隐含理论.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持有增殖理念.他们相信能力可以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得到发展.成就目标定向的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持实体观,他们认为能力是固定的和不可控的,很难持续发展,所以他们在对任务的理解和适应组织环境的方式上有着明显差异,前者敢挑重担,渴望发展自己的能力、对眼前的物质报酬看得不重,更重视自我发展的机会;后者则会把自己完成的任务看作是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他们不太倾向于接受新任务,自身发展的愿望不强烈,更看重眼前的利益,表现既有的才能,人才能否留住关键在于组织是否能以员工所期望的方式对待他们。并能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国营企业在人才竞争中完全可以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并突出其优势,建立、巩固恰当的心理契约关系,譬如人们在国企工作的身份意识不同于在其它所有制企业打工的感觉,国企人才的个体市场价值增殖空间较大.这些都可以成为企业与人才的共同期望,产生激励作用.有利于留住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