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运行机制 首先,建设农产品交易公共信息平台。主要包括三个平台建设:第一,加快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展第三方信息服务中介机构,鼓励其参与农产品流通市场信息的采集、发布和分析、预测工作,畅通市场信息传输渠道,解决农产品的生产盲目性、产销脱节、供求失衡以及价格波动等问题。第二,加快建设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广泛采用条形码、无线射频标签、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使农产品种植者、加工企业、物流企业、批发零售企业以及消费者相互之间能够及时共享农产品物流的状态信息。第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入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建立以安全预警和质量监控为目标、以责任追溯体系为重心的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其次,流通主体之间建立利益联结协调机制。全产业链流通模式要根据价值链分工原则和合作共赢原则完善利益分配制度,要同时兼顾两头(农民和市民)和中间(流通企业)等各个主体的合理利益。主要是选取核心组织发挥其“领导者”和“协调者”角色,通过制度化和契约化的方式实现各流通主体间的利益分配规范化、合理化,比如实施合作共赢型和返利型的利益分配方式。最后,建立流通市场风险预警机制。一是针对农产品市场的变化规律建立“反周期”逆向调控机制,解决增产不增收、量丰价跌以及过剩滞销等问题,以缓冲市场波动风险;二是针对农产品产销不一致问题,建立市场风险预警机制,要加强对农产品市场变化趋势的分析和预测,引导流通规模和结构,并对农产品种植提供科学指导,解决由于产需不对接、供求失衡等造成的卖难买难、价格暴跌等风险;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制,要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敦促各主体在供应链运行中围绕质量安全目标进行战略协同或契约协调,同时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完善其在各区域中心城市和主要物流节点的网络布局,形成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用全产业链模式重构农产品流通体系,有助于克服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所导致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本文基于全产业链理论,对农产品流通全产业链模式的涵义进行了界定,从流通主体和流通渠道体系角度构造了全产业链模式下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基本框架,然后从市场主体培育、四链对接、全产业链流通模式构建以及信息平台和全产业链运行机制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具体路径,以此构造出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基本构架。基于本文分析期望对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有所借鉴。 1.孟雷.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3(1) 2.张云中.农产品流通模式亟待变革[N].国际商报,2011-7-20,第4版 3.薛建强.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深化改革的方向选择与政策调整思路[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2) 4.雷百战,刘亚琼.广东农产品流通与销售困局及其破解思路[J].南方农村,2014(2) 5.刘天军,胡华平.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机制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8) 6.孙玉变,胡昊.基于产业链理论的农产品流通骨干企业促农增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3) 7.张晓林,罗永泰.基于全产业链的农产品流通困局与流通体系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12) 彭永芳(1972-),男,河北武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产业经济等。 蒙玉玲(1963-),女,河北唐山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流通经济等。 张惠敏(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