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2011年1月,一款全新的即时通信工具——微信横空出世。短短3年时间,微信便以其方便、快捷,以及集语音短信、视频、图文于一体等特点,迅速发展壮大。作为网络社交媒体新宠,微信不仅为人们的沟通提供了新的渠道,更为新闻报道、政务和营销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平台。
关键词:微信;传播;自媒体;报道;营销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8日
微信可以跨通信运营商、跨系统平台快速发送语音、文字、图片等信息,并且支持单人、多人语音对讲,具有零话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特点,微信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文字短信,变得更灵活、更智能、且节省资费。
如今,阅读、购物、交流、出行……以网络、手机等为中心的新媒体的高速成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而微信丰富多样的功能,使其比以往的微博、QQ等沟通方式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并成为全新的传播平台。
一、微信传播的基本特征
(一)自媒体传播。随着论坛、博客、播客等网络平台的兴起,“自媒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一时间,“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发声者”的浪潮颠覆了人们对媒体的传统认识。
自媒体是指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途径。依托于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自媒体,其核心是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和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只要你拥有信息,拥有内容,借助微信,你自己就可以成为一个信息平台,成为一个媒体。
近两年,微信公众号的流行再一次将自媒体推向高潮。2012年8月,微信正式推出公众平台的应用,面向名人、政府、媒体、企业等机构推广合作业务,实现与特定群体进行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全方位沟通和互动。不久,微信公众账号被分成订阅号和服务号,其中的订阅号就成为不少自媒体人占据的“话语阵地”。
(二)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微信是集QQ、微博的优势于一身的媒介。微信与QQ相互挂钩,可以把QQ中所有的熟人好友同步转移。在微信中,非常活跃的是各种各样的群,微信可以说是有序的群体传播。和微博相比,微信是熟人圈子,突出的是熟人类型的群体传播。同时,微信中陌生人和好友的交错存在使得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相互结合起来。于是,一切有信源和无信源相互交错、相互印证、相互影响,使得一切真实和不真实的信息都产生了更加强大的影响性和传播效果。
(三)便捷性与及时性。微信是当下发展最快的新媒体形式,其最大的特征就在于传播的便捷性与及时性。从传播途径来看,微信能引起人们的广泛传播和欢迎,证明它满足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从表现手法上看,发微信方式非常便捷,受到的限制极少,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分享身边发生的新鲜事物或者关注焦点,并抒发自我情感以及对社会事件的看法。
二、新闻报道的新载体
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微信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及时、快速的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更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媒介。
(一)突发事件的微信报道。微信具有参与主体广泛活跃、信息传递及时快速、交流互动性强、信息扩散能力强、传播符号多种多样等独特的信息传播特点,这使其在突发事件中有效弥补了其他媒体的不足,在信息传播和应急处置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13年4月20日上午8点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短短几分钟后,不少用户就通过微信报平安和互通信息,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灾区最新信息。在各个微信群里,大家还会互通包括机场信息、地震的确认信息等各种信息。同时,一批微信公众账号也迅速上线启用。在地震发生5小时后,北京电视台“雅安抗震救灾报道”工作微信群创立,前方记者、后方指挥部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信息、意见的快速流动和高效传输。随后,腾讯也推出“芦山地震救助”公众微信账号,发布震区的最新状况、救援信息、寻人和报平安资讯。
2014年7月17日,马航航班MH17在乌克兰东部地区被导弹击落,近300条无辜的生命无一幸免……接近子夜时分,一则包含了太多敏感字眼而且是令人痛心疾首的消息传来。
面对这样的突发新闻,新民晚报官方微信团队的年轻记者纷纷起床,打开电脑,核心期刊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媒体方式——微信直播方式进行滚动播报。大家分头翻译外电,寻找图片和视频,整理背景资料,分析原因,在无缝对接中真正做到了24小时新闻滚动播出。在凌晨3点至4点用户阅读与点击量最少的一个小时内,仍有300多名用户以及1,700多次的点击。
(二)两会进入微信时代。每年的两会都是全民关注的焦点,而互联网新技术的运用,也使得沟通更加通畅,信息更加透明。2013年两会期间,央视新闻频道开始微信的试运营,并于4月1日正式推出认证公众账号。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微信公众账号上线的消息后,短短半年时间,“央视新闻”微信公众账号的订户已经超过60万,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微信公众账号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