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识字、写字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由于我县对字理识字很重视,不断加强字理知识的普及,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逐渐认识到了字理识字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进行字理识字的研究。但由于刚刚起步还不能准确把握字理识字的“度”,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个实际问题,我进行了《如何把握小学低年级字理识字的“度”》的研究,通过一年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能够依据汉字的特点,明确“讲与不讲”,把握字理识字的“度”;依据课型的不同,斟酌“讲多讲少”,把握字理识字的“度”;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揣摩“讲难讲易”,把握字理识字的“度”;深入研读教材,找准“讲的时机”,把握字理识字的“度”。实践证明通过此项研究使字理识字更有实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自主识字能力,提高了识字效率。
【关键词】把握;小学;低年级;字理识字;度
语文课标指出: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小学低年级要“认识18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识字教学的具体要求是读准字音、辨清字形、了解字义,并建立形音义三者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为阅读和写作服务。所谓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而“字理识字”则是依据汉字的构字原理,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进行析形索义、因义记形的一种识字方法。字理识字教学正是抓住了汉字的本质规律及人的认知心理,突出汉字的表意性,以汉字的构形理据为切入点,加深学生对汉字形义的意义识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帮助学生减少错别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切实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这已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可。
2012年3月首师大对全市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了《汉字学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显示,市一线教师在中师或大学学习期间,其老师会教授其多种识字方法,不单单有简单识记,还包括了字理识记、联想识记以及情景识记,其他方法也有涉及,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简单识记在统计数据中仍占有最高比率,为20%,这说明简单识记的方法仍就被老师们所青睐;第二,在问卷统计中,发现有3名教师选择了其他,其中一位教师表示的是死记硬背,其实这也是一种简单识记的方法,显然这种教学理念已经与现今的识字教学理念相违背。
调查显示,市一线教师在实际识字教学当中都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多种识字教学的方法,如字理识字、情境识字等教学方法都得到了教师们的认可与运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识字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他们掌握相关文字学方面的知识,运用正确的文字学知识来指导学生识字。比如说“碧”这个字,选项中显示的是“一个姓‘王’和一个姓‘白’的老头,一起坐在大‘石’头上。” 统计显示仍有14%的教师选择了这种教学方法,这种教法虽然能够让学生记住字形,但却完全错误地肢解了这个字的结构,与其字义的理解、掌握也毫不相关。其实,“碧”是个会意兼形声字,从石从珀,珀亦声。表示像琥珀一样的玉石,本义是青绿色的玉石,后引申为青绿色。
通过这次填写字理知识调查问卷,发现一线语文教师对汉字学的知识了解知之甚少,知识的匮乏导致了误读汉字、误解汉字的现象很严重。许多语文老师已经认识到了自己汉字学知识的不足,感受到字理教学的重要性,并开始进行运用字理识字的研究。我通过自己的亲身实验和听课观察,发现由于老师们进行字理识字教学还只是刚刚起步阶段,所以字理识字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是不能正确把握字理识字的“度”,有的老师老师为了突出字理,抛开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讲析字理,使得识字教学变成“说文解字”课,变成“文字历史溯源”课。基于对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观察调研,我觉得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在字理识字教学中,不能把握恰当的“尺度”是当前字理识字最突出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做了如下的研究:
1 依据汉字的特点,明确“讲与不讲”,把握字理识字的“度”
汉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从几千年来不同时期不同形体演变至今,一些字在演变隶化中,象形性消失了;一些字在简化中,表意性消失了;一些字是假借字,用字的情况错综复杂;一些字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无法考证出理据。根据北大汉字学者苏培成教授的抽样统计,现代汉字的理据度大约在50%上下。
小学低年级进行字理教学的目的是能促进学生对生字和文本的理解,提高识字效率。语文课标要求会读、会写的生字共1800个,其中理据度在80%左右,并不是所有具有理据的字在教学中都要应用字理教学,有的字理过于深奥难懂,远离学生的生活,会让字理教学过分占据课堂时间,反而会降低识字效率。正确的做法是依托汉字的建构理据,根据相关的课型,选择适宜的汉字,进行有度的字源阐释,所以在进行字理教学前必须对每课的生字进行认真分析,明确哪些需要讲字理,哪些不必讲。
1.1有利于快速有效识字的字理——讲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效益,依据汉字的科学性、形象性选择好进行字理教学的生字,是提高识字效率的前提。
1.2构字率强的基本字——讲字理
字理教学专家黄亢美教授在研究中发现汉字中80%是形声字,掌握了常用的构字率高的基本字,以及它做形旁时用以表意的特点,就能形成识字能力,逐步做到自学大量的形声字和会意字。
这些构字率强的基本字大部分是象形字。一年级的学生入学从学习象形字入手,象形字很像一幅生动的简笔画,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形象性。教学中通过简单的图示,帮助学生在抽象的汉字与形象的图画之间建立联系,可以提高识字效率。一般可通过图片实物展示、动作演示、根据基本笔画分析和点拨等方法进行。如人教版第一册第二课的象形字的教学。就可以运用字理图把汉字的演变过程清楚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学习“鸟”字时先出示小鸟的图,再出示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鸟”字的哪一笔表示小鸟的羽毛?哪一笔表示小鸟的头,哪一笔又表示鸟爪?孩子们在观察中发现了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很快记住了生字。字理图继续展示“网、石、鱼”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猜是什么字?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汉字演变的规律,学生兴趣很高。在孩子们的眼里,汉字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图画,祖国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自然地融入学生的心里。
1.3利于学生记忆字形的字——讲字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在六、七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认知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象形字就像一幅幅画,把字的形和意紧密结合起来,深深地吸引着孩子学习汉字,记忆字形。
如:动物类汉字许多是象形字,逼真的图画构成了一幅幅活泼诱人的画面。
如“马”字的甲骨文是:表现了一匹长脸大眼、鬃毛飞扬、长尾有蹄的
大马形象,孩子们一下被这幅生动的画面吸引了,有的大声叫着“看!大马!”有的情不自禁地“呱嗒”“呱嗒”表演起马儿奔跑的动作,在表演中感受着古文字的美。
展示楷体的“马”字时 , 孩子们兴趣丝毫未减,他们想象猜测着每个笔画分别代表马的哪个部位,有的甚至争论起来。趁着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讲解第一笔“横折”代表马的头,马的头在高高扬起,第二笔“竖折折钩”短竖代表马的脖子,折过来的“横”代表马的身子,马的身子很强壮所以长一些,最后折过来的部分表示马腿,最后一笔“横”表示马的尾巴。这样把一个个抽象的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画,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提高了他们识字的兴趣与识字的效率,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4便于学生探究字义的字——讲字理
小学低年级学习的会意字,由独体字组成,可通过字形展开联想和想象,采用分解组合的方式,学生很容易体会其“会意”的方法。
如“闷”闷由部件“门”和“心”组成,学生看图便可以想象字义是人关在家中,心中烦闷不痛快。
又如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学生做动作就可以理解“看”字,一边做着手搭凉棚看的动作,就明白了字的意思是:手放在眼睛上面向远望。所以运用字理讲会意字,引导学生透过字形想象汉字所蕴涵的意象,长久坚持下去,学生就会慢慢做到自主、独立地识字。
1.5汉字常见的偏旁部首——讲字理
小学低年级生字中绝大部分是形声字,掌握了形声字就掌握了学习汉字的主动权。学习形声字重点是把握好形旁,如果理解了常见形旁,就能自主地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就能达到“学一个带一串”的功效。
如:隹字旁表示短尾鸟,雀、雁、鹰、雌这些隹字旁的字都和家禽有关。
酉字旁表示在酿在大缸里的酒,酿、醒、尊、酣这些酉字旁的字都和酒有关。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有规律的相互联系的事物,学生越容易把握。我们只有把每一个汉字按照部首分类,科学地识字,在和众多汉字的联系、比较中系统地认识它,才能找到规律,促进思维的发展,成批地识字,加快了识字的速度。
1.6导致识字费时、低效的字理——不讲
字理识字以它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深受师生喜爱,一时间以探字源、用字理为时尚,我县几乎每位老师做公开课都要运用字理识字。但字理教学要求老师有一定的汉字学基础和实践经验,教师自己不懂字理就盲目用字理识字,导致识字费时、低效,这样的字理不要讲。
1.7没有实效 ,用以作秀的字理—— 不能讲
运用字理识字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使他们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 在丰富语言的同时培养思维,激发想象。减轻过重负担,提高识字效率,而不是只作为装点、作秀用。如讲《我为你骄傲》时,只是在最后一个环节:指导写字时出示“骄傲”这两个字的字源,并一带而过说:“骄傲”这两个字的古文字是这样写的骄傲 , 我们怎样写好这个字呢?请大家认真观察、书写。不要讲像这种没有实效的字理。
1.8学生已会的字理——不用讲
字理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学情,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孩子识字并不是零起点,他们有一定的生活和知识基础,对于生活中常用的浅显的字,学生已经会认,了解了字义,如:一年级学习“爸、妈”这两个字,课前全班学生都会了,上课时就不要费时、费力地讲字理,把省下来时间用以组词、说话训练,表达对亲人的真挚情感,这样学用结合才是真正的高效识字。
1.9深奥难懂的字理——不要讲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只有六、七岁,对古代汉语是很陌生的,只能接受与他们生活经验有关联的字理知识,老师给予他们一些字理启蒙、一些引领性的知识渗透就可以了。晦涩难懂的字理会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比如《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进行“邓”字的字理教学,先出示“邓”字的古文字,又把古文字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表示:登,上殿献祭,另一部分,表示城邑,造字本义指古代城邑中献祭敬拜的大土台。费了很多时间,花了很多力气讲解的字理,学生没有听懂。在本课中“邓”字只是邓小平爷爷的姓,没有必要讲与课文无关的深奥难懂的字理。这样画蛇添足式的字理教学,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不要讲。
2 依据课型的不同,斟酌“讲多讲少”,把握字理识字的“度”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所以低年级语文教材与中高年级不同的是编排了识字课。识字课无论从识字的数量还是识字的形式与阅读课的随文识字有很大不同。所以进行字理识字时,需要教师结合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斟酌“讲多讲少”,把握字理识字的“度”。
2.1识字课集中识字——适合多渗透字理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对识字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理念:“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在识字课中适时进行字理教学,能做到形象、生动地渗透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
识字课就是以集中识字的形式把同类字,如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等安排在一起学习,便于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这种课型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识字规律,可以适时多渗透字理。
如教学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识字课《日月明》一课,这一课属于集中识字,需要借助韵文认识13个生字,如果照本宣科地只是引导学生读韵语识字, 用读读、背背、记记的方法教学,学生死记硬背也能记住汉字的字形,但是这样对理解字义,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收效不大。我采用了“看图—讲故事”的方法进行字理识字。先出示字源展示的生字图画,请学生观察说说看懂了哪幅图的意思,如“休”字学生是这样讲的:一个人到田里干活累了,靠在树上休息。学生在宣讲与倾听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记住了字形,理解了字义。
识字课上多渗透字理,并不是满堂灌都要老师讲,还要努力做到“引而不牵”,要尽可能避免单纯一味的 “灌输”。开始时,教师可以“引导、主讲”为主,待学生对汉字有一定的感悟后,教师就逐渐淡出“主讲”的角色,比如《日月明》这课的识字,老师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会意字的构字规律 ,有一两个同学做示范发言后,请同桌交流,每个同学都说说自己编的故事,说着说着学生就发现了:把两部分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这个字的意思,感悟出了会意字的识字方法,“多渗透字理”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多观察、多想象、积极思维,课堂的学习主体始终都是学生,教师再“渊博的学识”也替代不了学生的自我体悟的真学习。
2.2阅读课随文识字——精讲少讲字理
与单纯的识字课相比,阅读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要多一些,除了有识字任务,还要培养阅读兴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粗浅地理解课文,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结合阅读相机训练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每篇课文的生字几乎都有10个以上,如果每个生字都结合字理讲解其字形、意义的来龙去脉,就需要一课时,这就使其他教学任务失去了教学时间。所以阅读课中进行字理渗透要做到“少而精”,按一节课40分钟计算,写字至少要用10分钟,阅读要用20分钟,剩下10分钟进行识字教学,识字方法应该是多样的,留出其他识字方法所用的时间,这样算起来字理识字所用的时间也就在5分钟左右,所以每节课字理识字应该在1—3个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