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搜神记》与史家“记实”(2)

时间:2014-06-09 15:03 点击:
第三,从人类的认识程度和意识形态的发展演变来看,在古时期,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工具极端落后,原始人蒙昧无知,一切都被蒙上了神秘的外衣,崇拜自然、依赖自然俨然成为了大趋势,原始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应运而生,

  第三,从人类的认识程度和意识形态的发展演变来看,在古时期,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工具极端落后,原始人蒙昧无知,一切都被蒙上了神秘的外衣,崇拜自然、依赖自然俨然成为了大趋势,原始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应运而生,人们相信无形中存在着一种统治和引领他们的力量。在中国,我们可以称作神,作为人类与神的沟通者,巫就诞生了。渐渐地,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逐渐增强,开始对大自然加以改造,并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宗教和神话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管制社会的一剂良药,巫觋逐渐拥有了史官的职能,以此来强化管理力度。后来,巫与史官分离,直到巫在正统官制之中消失,史官却又一定程度上担负起了巫的职能,“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在记载历史的过程中“必然要带着记下被史祝加工过的种种迷信故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迷信的依赖度越来越低,逐渐的将原本列于史籍的精鬼神魅等故事分离出来。因此,史实仍为史实,但鬼神迷信故事,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了接近对应时代特色的身份,就像有许多鬼怪故事在战国以前是被载入史册的,但随着人类蒙昧思想的淡化,这些故事逐渐脱离史籍,甚至到后来被赋予志怪小说的身份。笔者认为,我们在用相对先进的理论来解释前代文学的同时,又不能被这些理论所束缚,毕竟一个时代的文学反映的是相应时代的状况,不能拿统一的、固定的标准来衡量,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众间谈鬼论神、祭拜神仙的风气大盛,这种风气影响了干宝,他所记录的鬼神精魅的故事,在我们看来也许是荒诞不羁的,但在干宝看来,这些都是人间确实发生的事情,“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因为他们看鬼事和人事是一样的,统当作事实”(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当然,这除了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外,与干宝的自身经历是分不开的。这就引出了“记实”第四个方面:记录者自身对资料的态度和处理。

  第四,从记录者自身对资料的态度和处理来看,记录者的态度会受资料来源和他所处的大时代背景的影响,对资料的选取会有相对应的标准。记录者对资料的处理也会受记录者自身对材料的把握情况,或者是依据资料的原貌记录,或者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无意或有意地进行不会对史实造成扭曲影响的添加或改造。就拿《史记》来说,司马迁的记录绝大部分被认为是符合史实的,但里边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作者在不明细节的情况下进行的添加、夸张,甚至是或多或少的将个人主观感情添加进去。从干宝自身看,“据方志记载,干宝早年曾是无鬼论者,曾著《无鬼论》”、“但建武中干庆复生,‘云见天地间鬼神事’,尽管不过是昏迷状态中由于鬼神信仰和心理暗示产生的幻觉而已,但却成了干宝转变的关捩,‘感起’而‘发愤’,遂撰《搜神记》‘明神道之不诬’(序中语),也就是证实有鬼论的正确和无鬼论的荒谬”,关于《无鬼论》,《大明一统志》卷三九《嘉兴府·干莹墓》注语云:“莹,吴散骑常侍宝之父也。宝尝著《无鬼论》,莹卒,以幸婢殉。后十年,妻死合葬,婢犹存。宝始悟幽冥之理,撰《搜神记》三十卷。”干宝认为这些鬼怪精魅是真实存在的,因此,他也就相信他收集来的相关资料的真实。

  综合上述四个方面,笔者不敢妄自将《搜神记》的性质斩钉截铁的认作是小说或是史书,只是希望借此将《搜神记》与史家的“记实”之关系理顺一些,敬请相关爱好者指正。

  参考文献

  [1]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修订本)[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72,303,74,281.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中华书局,2010:22.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