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大学生自杀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研究

时间:2014-06-09 14:42 点击:
摘 要:大学生自杀率明显高于同龄人,且有上升趋势。大学生自杀行为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家庭影响、情感挫折、学习就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是自杀的直接因素,而个人缺乏自信心、承受挫折能力差、缺乏有效解决问题能力等是导致自杀的决定因素。学校、家庭

  摘 要:大学生自杀率明显高于同龄人,且有上升趋势。大学生自杀行为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家庭影响、情感挫折、学习就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是自杀的直接因素,而个人缺乏自信心、承受挫折能力差、缺乏有效解决问题能力等是导致自杀的决定因素。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应各尽其职,减少大学生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减少或防止大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 自杀 心理健康

  研究显示,大学生自杀率明显高于同龄人,是其2~4倍,且有逐年上升趋势。[1]是什么原因导致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女,在人生最有激情的时刻,选择这样一种极端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一幕幕的悲剧令我们惋惜痛心的同时,也令我们陷入深思。研究大学生自杀的动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是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维护校园稳定的必要措施,同时呼吁社会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心理疾病的重视。

  一、大学生自杀因素分析

  1.外部因素。

  (1)家庭方面。父母省吃俭用供子女读书上学,希望子女好好读书,将来学业有成找到理想工作,这无疑给孩子施加了压力。家庭经济困难可导致大学生出现自卑、抑郁、敏感、冷漠、焦虑、负疚等心理问题,可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从而减少和同学交往。父母生病、去世,家庭长期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发生冲突甚至离婚等家庭因素均可增加子女心理压力。大学生把生活的全部都寄托在亲人或和睦的家庭上,一旦这个寄托被破坏,感到孤独无助的他们便会选择死亡。

  (2)情感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对爱情的理解还不透彻,缺乏情感知识和体验,把一切看得美好,甚至把爱情看成生命的全部。一旦发生情感挫折,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往往不能面对现实,最终导致自杀发生。

  (3)学业和就业引发的心理压力。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成绩不理想和学习目的不明确困扰着大学生。同时也感到有愧于父母含辛茹苦的培养,感到自责和内疚。当求职失败或工作与自己的理想相差太远时,自信心减弱、自尊心受挫,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

  2.自身因素。

  (1)心理问题。大学生的抑郁水平对自杀榜样行为有显著的正向相关作用,也就是抑郁水平越高,自杀榜样行为越可能发生。[2]大学生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受家庭生活影响,形成或自闭、或自卑、或自我、或自傲的性格,他们较同龄人内心世界复杂,容易进入思想的死胡同。[3]

  (2)受挫折能力差。上大学之前,父母很少让子女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一旦进入大学生活,一系列问题扑面而来,应对能力差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出现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面对挫折,而用一种消极方式去解决,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二、大学生自杀干预措施研究

  1.高校在干预大学生自杀中应起到主要作用。大学生大多数时间生活学习在高校,高校应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心理危机干预技巧,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此外,高校应设立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平台,帮助大学生及时解决人际关系、环境适应、求职择业、人格发展等问题。

  2.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父母应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生活中起到模范作用,平等真诚相待家人和朋友。同时关注子女的成长,积极正确引导他们,鼓励子女多接触外界,给予既有压力又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当他们受到挫折打击时,及时进行开导,解决心理问题。多与学校老师联系,当学生在学校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了解情况,家庭应做好辅导、监督、监测的责任。

  3.大学生在培养心理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应积极发现、面对、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应怀着正确的认识和心态从容面对挫折,接受挫折,把挫折看成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部分,从挫折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大学生应明确人生目标,不断追求进步,不断超越自己,才能获得自信和成功。

  4.当今社会上的信息鱼龙混杂,观念的差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都使大学生的心灵受到打击,心理上的平衡遭到破坏。社会与媒体应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减少享乐主义、金钱至上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同时应对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等对学生产生严重误导的思想给予纠正。

  综上所述,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复杂的。学校和家庭应给予大学生心理支持,及早发现心理偏差,纠正消极厌世的态度,进而消除自杀意念;社会应提倡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大学生应提高自信心和受挫折能力,当心理出现偏差时积极与老师、家长、同学们沟通,及时摆脱心理压力。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协作努力,才能真正减少或防止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翟书涛 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94。

  [2]李欢欢 涂敏 王湘 抑郁、自杀新闻暴露方式对大学生自杀榜样行为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

  [3]陈张婷 陈岳林 大学生自杀诱因及预防策略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1)。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